《嘉木中国》以散文的笔法,在行文间展示了凝神细品之态度。既落笔 于名 贵木材诸如海 南黄花梨、紫檀等,也不轻慢那些随处可见的日常木料如榆木、杉木……作者用细密的文字将树木温润无声的生长过程勾勒成形,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的木材资源及附属于其中的文化。
《嘉木中国》正文部分一共七章,分别以“后皇嘉树”“木曰曲直”“坎坎伐檀”“构木为巢”“削木为器”“木道即仁”和“留名青史”命名。作者在这独具匠心的结构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木材文明的起源和自然属性,之后又遵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的线索,将各类木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运用的历史娓娓道来。当然,木材得以成器离不开人的智慧,对于推动木材文化发展的匠人群体,作者也倾注了相当一部分的笔墨。由此,在生动优美且带有一定趣味的语言中,中国浩瀚的木材文明史得以串联。书中对中国木材文化较为到位的解读,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木材资源紧密关联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嘉木中国》中,有很多处与作者真实经历相关的文字。他会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回忆年少时故乡的树木,以及那 些和树木有关的乡 亲:“缘起”中的堂兄玉木匠,玉木匠的师傅汉木匠,“后记”中的葛老头和王老倌……作者穿越漫长遥远的时间,想起在年少记忆里的树木往事,念及那些与树木有着密切联系的乡亲们,其中蕴藏的是对故乡土地的怀念,对乡里故人的情思,是为情感之真之切,不可掩饰。这也与“树木”维系的“落叶归根”的文化潜意识互相照应,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故土”的重视。
“百里千刀一两漆”,一棵十五、六年的漆树才能割出一两漆,一刀刀的细密刻纹才能造出精美绝伦的漆器。漆器本身与“木”相关,几乎所有的漆器都是由“木”而生的内胎。在“木”中,绚烂精致的文化得以诞生;也是在“木”中,人们迸发出巧具匠心的智慧。同时,这种精细的态度,亦可放之四海而皆准——《嘉木中国》虽为散文体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其所做的资料搜集工夫却不逊于学术著作。而且,对比学术著作,《嘉木中国》是面向大众读者的科普,所以在写作中须将复杂的术语置换,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才能在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又将相关木材文明的知识传递出去。作者为此选择了“引经据典,个性解读”的方式,较好地平衡了知识科普性与文 字趣味性间的关系。书中多处引用《尔雅》《诗经》《庄子》等众人耳 熟 能详 且与树木 有 关的 文字,譬如《诗经 · 伐檀》《庄子 · 逍遥 游》等;也 不 乏一些较为专业的冷门史志,譬如与木材伐运相关的《万历三十 五年大木议》,与古建筑营造范式有关的《营造法式》等。在这些较为直接的史料外,作者还引用了文学作品如上古神话、古诗词中 有关树木的文字。像“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垂绦双袖卷。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的词句,就为 整体 文 字 增添了几 分 优柔 秀 美之 感。加 之 扎 实 史料的存在,形成了本书“信而有柔”的文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