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芬兰教育的启示:为什么要修补还没破损的东西?

    史赫楠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2月22日   19 版)

        《现象式学习》,[芬]科丝婷·罗卡著,葛昀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58.00元

        2019年,一部名为《他乡的童年》的纪录片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导演周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其中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芬兰儿童幸福的童年以及芬兰的教育模式。有网友认为芬兰模式只是看上去很美,50分钟的纪录片可能只截取了芬兰教育美好的一面,也有人认为由于国情不同,芬兰的模式无法被他国复制。

        而通过《现象式学习》我们可以看到,芬兰模式的成功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也并非无法复制。芬兰著名教育家、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科丝婷·罗卡教授写作本书目的,正是为了回应世界对芬兰教育的好奇心,将芬兰最新的学习和教育理念介绍给对芬兰的学校和师范教育感兴趣的人们。

        罗卡教授曾经利用自己学术休假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芬兰教育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罗卡教授意识到,芬兰的教育领域变化是如此迅速,而有关芬兰教育中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能力以及令人兴奋的现象式学习的概念对其他国家仍然是陌生的。

        现象式学习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的学习方法。它的思想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将校内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芬兰的教育家们认为,在解决我们这个时代一些结构混乱和棘手的问题时,具备全局性的和跨学科的思维非常重要。而传统的基于西方科学的学科式教育类似于筒仓结构,它将真世界切割成一片一片,很难把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狭隘和二元论的思维不是孕育智慧的有利土壤。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这就需要我们的思维能够不断地构筑对世界更加全面的理解,而不是局限于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人们需要在运用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把彼此的观点纳入考虑范围。

        提倡现象式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专业领域的专家。在现象式学习中,所有的参与者——学生、导师、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来自不同领域的访客都是学习者和专家。他们每个人都掌握着一些关于现象的信息,以及一些需要学习的东西。

        基于现象的视角使得作为个体的学生有可能整合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他们构建了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在绝大多数基于现象的项目中,都是由学生自己定义现象。他们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开展项目研究。

        通过现象式学习,学生们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七项核心技能”。这七项核心技能是芬兰教育家们提出的,芬兰人在21世纪应当具备的七项横贯能力:思考与学会学习;文化感知、互动沟通和自我表达;自我照顾和管理日常生活;多元识读;信息及通信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本书中罗卡教授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这七项核心技能会被列入芬兰最新的课程标准。

        芬兰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教育改革,最近的一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转变。这次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就是于2016年颁发施行的《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在面临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反对的声音,有些教育工作者会质疑:“为什么要修补还没有破损的东西?”

        罗卡教授认为,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人能够凭借昔日的光辉历史就保持出色的工作,而如果教育工作者们不能小心谨慎,芬兰出色的教育体系将会成为历史。芬兰的教育者们时刻牢记着:保持发展是应对周遭变化和需求的必要方法,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而这也是罗卡教授想要传达给世界的教育家们最宝贵的经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