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以理论创新实现中国学术的现实使命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1月24日   08 版)

        ■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繁仁学术文集》全面汇集了曾繁仁先生数十年中在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从事学术垦荒、理论建构的丰富成果,鲜活地展示了一位孜孜以求、勤奋前行的中国学者的求索身影,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理论创新的巨大魅力。

        《文集》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其一,鲜明的时代性理论创新意识,是当代学术的建构之本。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曾繁仁先生一直保持了一份理智清明的理论意识。这一意识的核心,集中体现为理论研究内在的创新开掘姿态。我们可以从《文集》收录的曾繁仁先生早期著述如《西方美学论纲》《美育十讲》《现代美育理论》等中,清晰地发现这一点。尤其是,在曾繁仁先生最近二十多年的生态美学研究成果中,我们更可以看到,这种创新开掘的理论意识,进一步具体化为一种主动寻求和确立当代中国美学、文艺理论新的思想出发点与理论生长点的建构性探索。正因此,曾繁仁先生的学术工作,历数十年而得以逐步形成为以生态美学原创性研究为基本核心,以包括文艺美学等在内的系统性理论深化为主体结构,以实现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对话性关系为致力目标的理论系统。《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生态美学导论》《生生美学》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学术开拓性质的论著,就是这一理论系统不断深化建构的表征:从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到文艺美学和美育理论研究,再到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的创构,曾繁仁先生站在理论创新的时代高度,在跨世纪的学术历程中努力寻求着中国学者对于原创性思想的发明。

        其二,强烈的现实使命感,彰显了当代中国学者对于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自觉与担当。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逐渐从尽力追赶西方理论,积极地转向了对于体现中国文化自身价值特性的理论话语建构。推动这一转向发展的深层动机,是中国学者在中西学术交流语境中日益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在美学、文艺理论领域,这种意识自觉的发生与增长,主要体现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质的研究范式、概念范畴和理论话语的提出,其背后往往明确呈现了学术研究内在的社会引导义务、中国文化新的创造责任。作为“中国生态美学第一人”,曾繁仁先生对于生态美学的拓荒性建构,不仅直接拓展和引领了近二十年间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的特定方向,更在学术意识层面推动深化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文化价值建构追求。尤其是,当他以“生生美学”作为基于中西文化比较之上的中国原生性理论来加以深入讨论时,其深意不仅在于强调了相异于西方“实体论”的中国“气本论”思想的当代建构价值,更充分突显了生态美学理论作为中国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和美学话语,在实现自身文化义务与责任方面的价值前景——努力为中国文化在新世纪的复兴提供积极而现实的理论证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