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你不能被错过——中国学子剑桥求学记》是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曹文教授携手八位来自中国的剑桥本科学子(其中包括她的儿子)共同书写的剑桥亲历,全书亦文亦诗亦画,通过“安其居”“乐其俗”“美其约”三个篇章,以独特视角描述了剑桥这所八百多年的古老大学的美丽风光与传统习俗,同时另辟专章系统介绍了剑桥大学的录取要求和申请流程。本书既弥散着我们所熟悉的剑桥的浪漫,也揭秘了我们或许陌生的剑桥大学的申请,更让我们领悟到在对梦想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找不到的剑桥大学
每一个有机会到英国的中国人,都会想着抽空来剑桥大学看一看。而当我们乘火车或汽车来到“剑桥”(Cambridge)这个地方的时候,如果我们惦记着看到一座宏伟的校门,上面霸气地写着“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的话,我们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走遍剑桥小镇,我们看不到这样一座门,甚至看不到明显的大学标识,顶多在某些建筑外墙挂着的小牌子上看到剑桥大学的徽标和名称。
所以,当我走在剑桥的街道上,被同胞拦住问剑桥大学在哪里的时候,我无言以对。如果我说在这里处处都是剑桥大学,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同胞一定认为我在糊弄事。可是,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确实散落在剑桥镇上,这里真的无处不是剑桥大学。
在英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像剑桥大学一样,没有大门,没有围墙,甚至没有牌子,一幢幢建筑散落在一座城市里,除了大学的楼不能随便进,校园完全对外开放。而剑桥大学更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她将她所在的那个叫剑桥的小镇完全淹没了,变成了大学里的剑桥镇,而不是剑桥镇里的大学。所以,当我们提到“剑桥”这个词的时候,到底是指剑桥大学,还是指剑桥镇,也许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了。
咱们再说说剑桥大学的31个学院。每个学院倒是都有大门和围墙,相对封闭,却看不到牌子,看不出是哪个学院,除非看地图或者认识学院的徽章。如果学院没有竖起“Close to Visitors”的牌子,就意味着谁都可以进去看一看。其中,三个学院需要游客买票才能进入,它们是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票价3.5英镑到10英镑不等,针对学生有优惠。但不要以为这是学院增收的手段,它们只是想控制参观的人数。这些学院拥有大片土地,掌管独立财务,还有大把的精英毕业生的捐赠,它们的生财之道比收门票要花哨多。
如果我们从剑桥镇中心向外走一个多小时,来到一片大草坪,忽然看到旁边一个牌子上赫然写着“Owned by 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所有),我们千万不要吃惊,它生动地印证了“普天 之 下,莫 非 王 土”的说 法。三一 学院 的 土 地 都 能 够 蔓 延到 费 利 克 斯 托(Felixstowe,位于英国东南沿海海岸线上,奥韦尔河River Orwell 与 斯 陶 尔 河 River Stour汇合的入海口处。费利克斯托港是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三一学院早在 二十世纪30年代这个地方还未成为集装箱码头时就购买了大片土地),谁能够说清楚剑桥大学在哪里? 这就是剑桥大学,名震四方,却藏而不露。
充满仪式感的学院生活
在剑桥,我们总能够体验到让人匪夷所思的传统习俗,而对于它们的由来最好的回答就是:这里是剑桥!(This is Cambridge!)
在众多传统活动中,频次最高且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个学院的正式餐(Formal Hall)。我还没有来到剑桥,就对此有所耳闻,被告知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表达要是直译,就是“正式的礼堂”的意思,好像与餐饭根本不沾边,只有亲历才知道它多么有仪式感,多么有剑桥特色。
我刚到剑桥,我所在的沃尔夫森学院就邀请我参加迎新会暨正式 餐 (Reception and Formal Hall),还特别注明此餐对新人免费。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一封一封相关的邮件,比如如何报名,开始的时间,整体流程,什么时候进哪里,进去了要等谁说了什么再坐下,怎么坐,不得使用手机,着装要求等。学院还发过来当晚的菜单,用于填写特殊餐饮要求,并详细说明了这个单子什么时候到哪里去领取,以及就餐的时候必须放在餐桌的什么位置上。我的天哪,感觉我这一生都没有如此仔细、认真地做过这样的阅读作业!
我先要解决袍子(gown)的问题——正式餐明确要求,学院的师生必须穿着正式,并且外面必须穿袍子。这个传统倒不难理解,因为剑桥大学最初就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袍子是他们的“工作服”。现在,虽然教育目的变了,但是袍子仍然是剑桥大学正式活动的“标配”。
剑桥镇中心的赖德与艾米斯(Ryder & Amies)商店二层是专门销售学术服装(academic dress)的地方,在那里购买袍子,就跟申报户口一样,要把自己所在的学院和身份告诉店员,以便他选择正确样式的袍子。我看到他给我拿的袍子肩部内侧左右分别有一条长丝带,以为是系袍子用的,但店员却告诉我,只有在剑桥上过本科的学生在穿袍子的时候才能把带子露出来,不然就要把带子放到肩上的小暗兜里。我啥也不问了,这里是剑桥!
讲了半天,还没有讲到正题。正式餐究竟是怎样一项活动呢? 它的要点如下:
(1)时间:一般晚上七点半开始,历时两个小时,后面还可以有无限长的伴着酒水聊天的时间。
(2)频次:每个学院在学期内每周至少两次,有些学院(如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每学年有固定的次数。
(3)地点:在学院的餐厅里举行。(4)着装:剑桥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否是本学院的,包括退休的老师和返校的校友)必须穿袍子。客人必须着正式装。
(5)人员:只有本学院的师生可以参加,但每个人每次可以邀请三位其他学院或非剑桥的客人。
(6)费用:有些特殊的正式餐(比如迎新和节日时)会对特定的人免费;每周两次的正式餐对本学院老师免费,学生需要付费,师生邀请的其他学院或非剑桥的客人需要提前预约登记并付费;费用标准每个学院都不一样,是否含酒水也不一样。
(7)食物:三道标准西餐(前菜、主菜和甜点)+酒水+餐后水果、咖啡或茶(咖啡或茶任选,也可以都要)。
(8)规矩:全程禁止使用手机和拍照,所以正式餐鲜有私人照片流出。有些学院(比如麦格达伦学院)甚至禁止在餐厅里使用电灯照明,要求全部用蜡烛,历史的还原感太强了。
(9)高桌:老师坐高桌(high ta⁃ble),学生和客人坐长条桌。不过像我所在的沃尔夫森学院,因为创建得比较晚(1965年),没有哈利· 波特式的餐厅,没有那么多的传统,所以没有设高桌。
(10)流程:开场前大家在餐厅旁边的屋子里等候,有酒水供应(drinks reception)。开场和结束的时候由学院的院长或代表用拉丁语说上一通我猜现在大多数人已经听不懂的话(称为 Grace)。
(11)服务:训练有素、穿着讲究的服务生提供服务。
我们可以想象,在烛光下,一群穿着黑色袍子的人,不能看手机,所有人吃完一道菜才统一上下一道菜,全程慢悠悠的,他们能干吗? 就猛聊呗。所以,每次参加完正式餐,我的嗓子都要哑一阵子,因为大家都在滔滔不绝,和坐在左边、右边、对面、左边对面、右边对面的人天南海北地聊。这个学院制的典型仪式性活动,根本不是为了吃,因为饭菜真的不怎么好吃(鸡胸脯肉出现的概率极高),就是为了让大家交流。学院的师生、退休的老师、毕业的学生以及他们的朋友,都把这当作会友的平台,有机会和不可能相遇的人相遇,并自然开心地交流。这里的学生们也以吃遍31个学院的正式餐作为一项值得炫耀的战绩。
我因为实在吃不惯正式餐的食物,而且从晚上七点半吃到九点半完全不符合养生之道,所以对此并不热衷。但每次参加都很有感触,因为它让我和很多有趣的人相遇。在我第一次参加正式餐的时候,熟悉我们中国人拍照习惯的英国同事特别嘱咐我要关闭手机,不要把手机放在桌子上,不要拍照,最后上酒水的时候要顺时针传递酒瓶,并且不可以给邻座的人倒酒,如此等等了一番。当我随着他和人群在听到锣声后(沃尔夫森学院正式餐开始和结束的信号是敲锣)默不作声地走进餐厅,在长条桌旁依次站立,等待院长念完拉丁文再坐下的时刻,真的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纪。虽然感觉一群现代社会的成年人还这么规规矩矩地做事有些怪异,但也许这就是人们向传统和先知致敬的最直接的方式吧。
我总在想,在国内我们有没有类似的机会做类似的事情呢? 饭局? 但不一样,因为正式餐是非常固定的活动,很有仪式感,宾客之间虽然可能并不熟悉,但起码他们都和这个学院有渊源,从而能够形成一种共同的认同。想到这个世界如此之大,而我们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然相遇、碰撞火花,这感受和参加饭局绝对不一样。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学院的成员,社交上被提及最多的事情就是正式餐了,它把这个学院的人聚集在一起,并延伸到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让小小的餐厅成为充满话题的论坛。
正式餐还是学院实施各种各样奖励的平台。比如,儿子所在的圣凯瑟琳学院,每学年开始的时候会举办一次专门面向上学年成绩得一等的学生的正式餐,免餐费。同时,这些学生还要在新的学年轮流担任一次在正式餐开始时念拉丁文的那个角色。看着儿子拿着学院发给他的拉丁文资料,跟着音频虔诚而努力地练习这段开场白的时候,不得不感叹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用何等的智慧将八百多年历史的传承注入到了每个学子的心间。
(本文摘自《剑桥,你不能被错过——中国学子剑桥求学记》,曹文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