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编辑荐书

    人类知识之网中的地球科学

    宋华丽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1月10日   16 版)

        《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苗德岁著,青岛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58.00元

        《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是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教授的新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给孩子的生命简史》等广受好评的生命科学作品,本书是他第一次向青少年讲述地球的故事。

        他在本书后记中称,这次给读者介绍地球科学,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性和趣味性”,二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一直是我终生学习和研究的两大领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三是“相比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普著作,地球科学方面的科普著作较少,尤其是中文世界的原创地球科学科普著作更少,我乐意试一试”。

        如此,便有了我们眼前这本《地球史诗》。

        近年来,科普阅读备受重视,少儿科普的市场占比也有大幅度提升,但国内“科学家缺位”的现状一直难以改善。如果能有一位“功力”足够深厚、又愿意放低身段与孩子畅谈的科学家为孩子写作,那真是小读者的一份福利。

        想为青少年写出优质的科普作品,需要什么“功力”呢? 我从事少儿科普出版十余年,觉得作者在主观意愿之外至少要满足两点,一是学识的功力,二是表达的功力。前者其实不难做到,拥有高学历的专业人士大有人在;难在后者,想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复杂的科学思维、抽象的科学精神传达清楚,需要考验作者在专业之外的素养。

        苗德岁教授为孩子撰写科普作品已近十年,圈内公认他形成了自己的苗氏写作风格——“孩子读了不觉深,大人读了不觉浅;外行读了不觉深,内行读了不觉浅”。这本新书《地球史诗》也是如此。

        《地球史诗》开篇从地球的“真面目”入手,带领读者从岩石、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三个角度解读地球这本“大书”,内容囊括沧海如何变桑田、地质景观、岩石对于人类的意义、岩石中的文字秘密、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以及古生物化石、地质年代、生命起源、生物大灭绝等知识,最后以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讨论收束。

        作者在讲述与地球相关的科学发展史时,并不仅仅强调正确答案,而是沿着人类探索的轨迹,一步步展现今人熟知的“真理”是怎样形成的。比如,作者在讲述“沧海如何变成桑田”时,从早期人们的认识着手,提及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在内陆发现贝壳,并推断贝壳化石是海洋生物的遗迹,但这与西方传统观念中的六天造物说发生了冲突;作者接着讲道,基督教信仰者从《圣经》中找到了看似合理的解释,但达·芬奇提出了更符合常理的不同推测,然后是丹麦医生斯坦诺的生物解剖与化石研究,逐步“推导”出如今地质学的基本定律——地层层序律。整个讲述过程如推理小说般环环相扣,吸引读者拨开迷雾。

        《地球史诗》的一大特点是“打通理科与文科的壁垒,弥合科学与日常的断层”。《地球史诗》既有一些“正统”科学问题的讲解,比如: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是怎么回事? 古生物学家怎样研究恐龙化石? 同时也有很多让人感到“意外”的知识,比如理学家朱熹居然是个研究化石的科学达人! 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居然只把天文学当业余爱好! 让人痛恨的病毒居然是人类进化的“功臣”! 不过,作者无意仅仅给读者科普“几万个为什么”,而努力尝试透过有限的文字,传达出更多无形的东西。

        在正文外,本书适时穿插科学家逸事、科学元典介绍、科学思维解读。在第三章《地球躁动有活力》中,作者用三节文字详细追溯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历史,用前人的观察与猜想、魏格纳的大胆推测、寻找证据、被质疑、继续寻找证据、为科学献身、终被认可等一系列曲折故事,并紧密关联各年代的科学发展史,把地球的板块构造说全面、清晰地呈现出来。作者在讲述魏格纳的学说时,既用理性的态度向读者解释了“在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证据很重要”,又在字里行间启发读者,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出错,不要畏惧权威。

        从人文角度解读科学,是青少年从教科书和大多数科普作品里看不到的。《地球史诗》一书在正文之外的侧边栏和附录部分,做了大量跨学科的知识拓展,范围涉及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历史、考古、文学、英语等领域。作者讲述大江大河的形成时,信手拈来古代文学家的写景诗;讲海啸时,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海溢”“海吼”“海沸”等海啸记录;讲述人类文明演进时,中国远古时期的彩陶跃然纸上……作者能从丰子恺的散文里读出地质学原理,从蒲松龄的文章里读出古人对地震的第一手记录,从狄更斯的《呼啸山庄》里嗅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利用与空气污染……

        读《地球史诗》,让我感觉像在科学的花园里闲庭信步,它没有围墙,可以在园内信手采集生物、地理、历史、文学等不同形态的种子。在作者笔下,人类的知识结构变幻成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各学科不再孤立存在。换一种角度看,原有的知识体系会闪现前所未见的光芒。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相信苗德岁教授通过《地球史诗》,通过正在创作中的“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系列作品,一定会点燃孩子心中的科学火种。

        (作者为青岛出版社副编审、《地球史诗》责任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