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北流》几乎可以看作是林白的所有著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经历了沧海桑田。这个沧海桑田不仅仅是作为故事,也不仅仅是作为叙事,而是作为一个人类的经验。”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从时间中涌来”林白长篇小说《北流》研讨会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林白提出了一个大题目,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此时此刻中国小说面对的新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白一直活跃在文学现场,且保持了高质量的创作水准。《北流》在《十月》杂志甫一亮相,便以其强烈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激荡的叙事雄心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像植物一样生长过,像植物一样扭曲过。林白写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批评家陈晓明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认为,“这些东西其实不光是林白自己的心事,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心事,也是国家的心事。”批评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指出,林白首先是用小说同家乡对话、同时代对话,特别是同各种文学观念对话。北流虽远,但一切并没有远去,北流一直是讲述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经意间,边地风情和日常生活扑面而来,因此这是一部整体模糊、具体真实又清晰的小说。
林白说,《十月》是自己三部重要作品(《妇女闲聊录》《北去来辞》《北流》)的首刊地。写完《北流》,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到了《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年龄。“邓一光、李修文,他们陪我走了武汉的很多地方……那时候是春天,细雨飘扬,湖水清澈,下完雨那个土壤变得很鲜艳,觉得日月崭新、山湖浩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我写《北流》的一个前因。”
《北流》是林白沉潜八年的长篇新作,也是她十余年书写主题与世界观的总结性呈现。如果《北去来辞》林白处理的是改革开放后当代城市的流动史,《北流》则把叙事重点放在1990年代之前广西本地生活中,其潜在叙事包括用当代眼光回望传统、地方与个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