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个荷兰文全译本即将出版
《红楼梦》问世大约二百七十年后,终于出现了第一个荷兰文全译本。三位荷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林恪、哥舒玺思、马苏菲呕心沥血,用十三年时间,合力译出这部无与伦比的中国小说巨作。荷文硬皮本《红楼梦》(De droom van de rode kamer),厚达二千一百六十页,分四卷装订,将于11月16日由雅典娜神殿社(Athenaeum)出版。莱顿大学著名的东亚图书馆也将为此书举办首发式。结束了十三年的苦功,翻译家们期待着,通过《红楼梦》所讲述的中国人物和中国故事,荷兰人民能惊喜地发现更贴近、也更易于理解的中国文化。我们的三位翻译家实在是劳苦而功高。在荷译《红楼梦》上市前,林恪、哥舒玺思和马苏菲用中文接受了中华读书报的专访。
(详见4版)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里的中国文明史
考古学是从西方传入的学科,它自从在中国落地生根,便与传统的金石学、历史学、文献学产生密切的互动,这也造就了中国考古学的一大特色——以证实文献所记录的历史为重要任务。也正是出于探索中国早期历史的特殊使命感,“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中,新石器时代占33项,夏商周占25项,已逾半数,可见其特殊意义。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与多名中国工作人员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工作揭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2021年10月18日,时隔一个世纪,“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仰韶文化的发现地隆重举行。大会的开幕式上,发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一百个考古发现自然不能涵盖百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全部成就,但已可约略展现一个世纪来中国考古成果之丰硕,也串起了一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史。
(详见9版)
百年考古 百大发现
2021年的深秋注定不平凡,和百年前的同时载入史册。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由此站在聚光灯下,备受关注。全国各地众多学者汇聚于此,星汉灿烂,共话考古学的历史与未来。百年前,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播下的粒粟,现在已收到很多成果。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详见13版)
专访阎晶明:犀利冷峻不是鲁迅的全部,他也有温暖宽厚的一面
“鲁迅的一生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是指,文学家鲁迅无可替代的经典地位,决定了对鲁迅的研究广泛深入,他的人生历程,包括出生前的家族情况,出生后的种种变化,都以不同的方式为世人所熟知。”阎晶明说,完整的鲁迅人生是自己要努力去勾勒的,但他并不想写成一本简缩版的鲁迅传记。在新作《这样的鲁迅》中,他选择那些亲切的、生动的,或让人莞尔的鲁迅故事,从而让鲁迅形象离我们更近,更能理解鲁迅,走近鲁迅,而不是被印象中的几个概念将认识固化。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鲁迅形象。但鲁迅形象有其基本面貌,鲁迅思想在复杂中有坚持,鲁迅故事不乏有趣好玩,但更有启示教益意义。针对在网络上、手机里对鲁迅的种种碎片式的说法,阎晶明努力依靠学术界的研究资源,站在新时代方位,面向广大青少年朋友,做一次为鲁迅“塑形”的工作。“我的写作不过是自己的一次尝试,但我相信这样的工作需要去做,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去做并且做得更好。”阎晶明说。
(详见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