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百年考古 百大发现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丰书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0月27日   13 版)

        钵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晚期

        安特生(左二)在仰韶村首次发掘时的留影

        殷墟第一次发掘 董作宾(右)参与测量绘图

        陕西秦始皇陵

        《中国出土彩陶全集》 科学出版社

        山顶洞人头骨

        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

        谁知寂寞空山里 

        却有高人赋采薇

        黄菊嫩 

        晚香枝  

        一般同是采花时

        伴随着蝉鸣渐消,浓郁的秋色席卷而来,祖国大地被橙黄橘绿渲染,形成多彩的秋景。

        2021年的深秋注定不平凡,和百年前的同时载入史册。

        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由此站在聚光灯下,备受关注。全国各地众多学者汇聚于此,星汉灿烂,共话考古学的历史与未来。

        百年前,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播下的粒粟,现在已收到很多成果。

        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的。而仰韶村位于渑池县仰韶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面积约36万平方米。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取水和交通也很便利。

        100年前,中国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此考察。安特生是地质学专业的博士,曾任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于1914年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

        1921年10月,在中国政府的许可下,安特生与袁复礼等中国学者来到仰韶村,进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共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

        在此之前,安特生已经来过仰韶村。1921年4月,安特生在村南冲沟的断崖剖面上,发现了石器和彩陶片共存的地层,他意识到这个豫西村落之下,很可能存在着一处中国远古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

        半年后的发掘,使一种新的史前文化类型被发现并以“仰韶”命名。“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通过考古发现认识到的史前文化,更纠正了当时对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的认知误区。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在仰韶出土的陶器具有独特造型,面呈红色,有美丽的图案。红褐色陶片上的纹饰令安特生震惊,但他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可能并非本土起源,而是从中亚地区传入。安特生对仰韶村遗址的调查发掘及其研究资料,经过系统整理,汇成题为《中华远古之文化》的考古报告。

        时值新文化运动兴起,在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中,史学界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掀起“疑古思潮”,外国学者普遍认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也有不少本土学者附和。

        胡适在1922年4月1日的日记对安特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他方法很精密,他的断案也很慎重……他自己的方法,重在每一物的环境;他首先把发掘区画出层次,每一层的出品皆分层记载;以后如发生问题,物物皆可复按”。

        中国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中国文化西来说”让当时的很多中国学者质疑,也激发出他们通过考古资料重建古史的学术探索。中国上古有什么样的人文和政治景观,中国文化的源头到底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成为人们期盼解决的问题。

        肩负寻根问祖、证经补史的使命,中国第一代考古人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分赴多地,先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等重要遗存。

        百年考古,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一系列重要遗址,建立了考古学分期标尺,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以考古发现为基础,通过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中国考古学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据的更为可信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

        1921年10月,1951年6月,1980年10月,仰韶村遗址共有三次发掘,但都是属于小规模的。2020年8月至今,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依托愈来愈丰富的考古材料,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图景被不断还原。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从李济、梁思永到夏鼐、苏秉琦,几代考古人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

        我们究竟从何而来? 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罕见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夏朝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 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勾勒出“华夏第一王都”的辉煌气象,华夏国家在此完成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最早的中国”由此启程。

        汉字的早期是何模样? 安阳殷墟的大量刻辞甲骨,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提前到了3300多年前,商王朝迎来揭秘时刻。

        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不断被揭示,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件件文物,一个个考古现场,将史书中万千的文字,化为可触摸的存在,述说中国历史的细节。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第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考古课题的科研项目。五年后,吸纳更多学科参与、运用更多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时至今日,科技考古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高精度测年、人骨研究、材料属性分析、同位素分析、遥感监测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100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懵懂起步,艰辛探索,一直在前行。

        现在,工作体系愈发健全、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得以涌现。同时,曾经的冷门学科正在“热”起来,成为“显学”。

        我们从何而来? 去往何处? 这些持续了一百年的追问,它的答案埋在地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着考古学家的解答。

        附录: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等100项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同时,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提名,从已挂牌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中推荐22项候选项目,线上投票产生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旧石器(5项)

        北京周口店遗址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

        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

        新石器(33项)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

        上海青浦崧泽遗址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

        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

        重庆巫山大溪遗址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遗址

        夏商(10项)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含洹北商城、后冈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新疆若羌小河墓地

        台湾卑南遗址

        两周(15项)

        北京琉璃河遗址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

        山西临汾晋侯墓地及曲村-天马遗址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河南洛阳东周王城遗址

        湖北随州曾侯墓群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陕西西安丰镐遗址

        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遗址

        秦汉(16项)

        北京大葆台汉墓

        河北满城汉墓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江苏徐州汉楚王墓群

        江西西汉海昏侯墓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

        广西合浦汉墓群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陕西汉长安城遗址

        陕西秦咸阳城遗址

        陕西秦始皇陵

        新疆民丰尼雅遗址

        宋辽金元(9项)

        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黑龙江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及官窑遗址

        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

        河南许昌白沙宋墓

        广东“南海I号”沉船

        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

        宁夏西夏陵

        三国至隋唐(9项)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及磁县北朝墓群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

        河南隋唐洛阳城遗址

        陕西法门寺遗址

        陕西唐大明宫遗址

        甘肃敦煌莫高窟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明清(3项)

        北京明定陵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窑址

        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从地域分布来看,“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历史底蕴丰厚、素有“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之称的河南与陕西分别有14项和11项入选,河北、山东、湖北各有6项入选,山西有5项入选,北京、浙江、江西、湖南、甘肃各有4项入选。

        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入选,夏商时期有10项入选,两周时期有15项入选,秦汉时期有16项入选,三国至隋唐时期有9项入选,辽宋金元时期有9项入选,明清时期有3项入选。随着中国考古学不断向纵深拓展,遗址格局的逐步清晰、历史文化内涵的日益丰富也同样反映在100个入选项目中。

        从类型上看,既有聚落、城址、陵寝、墓葬等类型,也有洞穴遗址、矿冶遗址、窑址、沉舰遗址等类型。

        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深入回顾中国考古百年历程和成就,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推介活动。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广受关注,并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北京周口店遗址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

        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陕西秦始皇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