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党旗下的初心永远难忘

    ——访91岁老党员、光明日报社原总编辑张常海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0月27日   05 版)

        1956年10月,张常海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三篇《沂蒙山区行》通讯。

        1961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的钱昌照、吴研因旧体诗。

        ■赵淑萍 丰瑞 李超鹏 李沅辰

        在北京一个小区寓所,我们采访了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张常海。张老今年虽已91岁高龄,但红光满面、华发熠熠、温和慈祥、精神矍铄,一见面,让人顿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亲近感。

        拿一个人的生命,做两个人的工作

        张常海老人回忆说,1955年组织派他进入光明日报工作时,他只有25岁,就和现如今许许多多刚踏入职场的毕业生一般年纪,但在当时,他已是一名有十年党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党员、老革命”了。

        张老是1945年5月在冀察中学入的党,那时候各地学校的党组织还未公开,党章也还没能公布,入党仪式是在保定栾原的一个庙里秘密举行的。

        七十多年前入党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宣誓的时候大家右手拿着《共产党宣言》,左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遵守党的纪律,永不叛党,永远为党奋斗,直至牺牲个人生命’。”

        从1945年入党到1955年的这十年,张常海参加过抗日游击队、在冀察中学读过书、在新华社察哈尔分社当过译电员和文书。1946年春,他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华北联大新闻系学习,自此,他的职业新闻生涯正式拉开序幕。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张常海跟随部队参加土改、扩军、打仗等一线工作,为多家报社、新闻社供稿,一直奋战在我党新闻工作的最前线。

        在张老回忆自己的入党经历时,他特别提及了一个小插曲,正是这个小小的“事故”,更加坚定了他今后七十多年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指挥的初心。

        1944年,张常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那时候他年纪还小、个子也不高,一天夜里部队被出卖,敌人突袭村庄。紧急撤退时有堵墙太高爬不上去,一名小战士让张常海赶快踩着他肩膀往上爬,他就踩着战士的肩膀上去了,这时候敌人突然就冲进村子里,张常海爬上去以后战士来不及再上来,就牺牲了。

        “以后不管是碰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不顺心,我总想到是这名战士为我牺牲才换来了我的生命。我一直没有他的名字,很遗憾,所以我就当是拿我一个人的生命,来做两个人的工作。正因为心里经常想着这件事,所以我一直没有做过任何违反党的纪律、党的宗旨的事情,都是根据党的指示去办,不管是做一般工作还是担任领导,我都坚持按党的要求去做。”

        扎根在党报新闻工作第一线

        1955年5月,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纪录片组担任了两年编辑后,张常海被派到光明日报工作。

        张常海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又是联大毕业的新闻专业人才,理论和实践经验都相当丰富。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国的新闻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要向苏联学习,要把人民日报办成中国的真理报、光明日报办成中国的消息报。当时需要人,所以1955年我就调到光明日报了。”

        到光明日报工作后,张常海从文艺部编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在光明日报扎下了根。

        年过九旬的张老说起自己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第一组报道,印象还极为深刻。1956年10月,他去山东沂蒙山区孟良崮采访,回来后连续发表了三篇《沂蒙山区行》通讯。

        “我去沂蒙山区一个月写了三篇东西,报纸连载了,后来上海出版社还要给我出小册子,叫我补充材料,这是我在光明日报的第一批报道。”

        张常海在光明日报工作近四十载,他说对他个人而言,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是他在报社文艺部工作的时期。

        专刊副刊一直是光明日报的一大特色。1958年10月,随着国内“大跃进”运动不断开展,报社内部有人建议将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专刊副刊先停刊一段时间以配合相关宣传需要,报社于当年10月正式刊登《哲学》《史学》《文学遗产》《文字改革》《民族生活》五种专刊停刊启事。张常海至今都对这段过往难以忘怀:“毛主席当时正在外地考察,看到停刊启事,马上就和随行的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让给报社写信。”《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写信给当时主持全面工作的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穆欣。信中说:“毛主席在昨天谈话中曾指出:《光明日报》的副刊如《哲学》《文学遗产》等,应继续办下去,不要停刊。他说,他看《光明日报》就是看这些副刊的。他要我把这个意见转告您。”接信后,11月2日,光明日报刊登《本报〈哲学〉、〈文学遗产〉等专刊继续出刊启事》,恢复了五种专刊的出版。

        张常海回忆说,其实毛主席一直对光明日报一些颇具特色的专刊副刊很关注:“比如文艺类的《东风》特刊,他几乎每期都看。当时我是文艺部的主任,主要管《东风》副刊,副刊每周一期、每期一万字,主席几乎是期期都看,他看得很仔细。我记得1961年我们登了钱昌照、吴研因的旧体诗四首,里面描写了农场、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主席看了之后就用铅笔在刊登这些诗的报纸上批示:‘这几首诗好,印发各同志’。”

        当时正值全国干部“七千人大会”,大会秘书处即用大字印发给参加会议的同志,光明日报编辑部同志们传阅主席批示后,深受鼓舞。张常海说这四首诗的作者都是民主党派人士,当时主席用民主党派的诗来给党内的同志上课,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为一段佳话。

        “我们的《东风》副刊在全国的报纸中都还是比较有特点的,主要是我们会登一些旧体诗词,别的报纸不登我们登,我们后来专门出了一个《东风》旧体诗词选。”

        除了毛主席十分关注《东风》副刊,许多国家领导人如陈毅、董必武、叶剑英、郭沫若等,都在上面登过诗词,“有时候领导人出去视察,赶写了诗词,也都送给光明日报发表。”

        除了旧体诗词,《东风》副刊的另一特色就是《谈艺录》。1960年,《东风》副刊开辟《谈艺录》专栏,专门刊登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谈艺文章。

        “让各种剧种,像京剧、越剧、川剧呀这些有名的剧种的艺术家,发表他们的表演感想。像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都发表过……还有相声大师侯宝林,他们都结合自己的表演实践,在《谈艺录》上发表亲自撰写的文章。文章非常扎实,大家喜欢看,主席也很爱看,所以我们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印了一本《谈艺录》文章的书,印了1万多份,一下子就抢光了。”

        离开文艺部后,1976年10月至1979年3月,张常海被任命为总编室负责人、主任,主持夜班编辑工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无论是对光明日报、还是对当时的中国舆论环境而言都意义非凡。文章发表后,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文章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打破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推动全国开展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和舆论上的准备。这篇文章的发表,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真理标准”讨论开始后,光明日报加大了宣传知识分子的力度。在这个时期,光明日报的发行量创造了148万份的历史最高。

        刊发这篇文章时,张常海正担任夜班值班的总编室主任。说起这篇文章的影响和意义,张常海仍十分自豪:“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光明日报跟兄弟新闻单位人民日报、新华社一块搞的一个大讨论。这个讨论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运动,没有当时的真理标准讨论,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以后的实事求是、正确全面评价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以后的国家的发展,所以这次大讨论怎么评价都不算过分。”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如何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力排众议刊发在头版整个下辟栏的,相关的记述和报道有很多。但比起这些故事,对于张常海而言,给他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这篇文章的成功发表给党报新闻工作者带来的思考。

        提起那段时期,张常海觉得这场大讨论其实是给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都说记者的眼光是敏锐的,但记者的头脑和思考离不开党中央政策的领导,离不开实践活动”。所以他一直赞成当时新闻界的十四字方针——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依靠党、相信党。他认为没有这两条,个人其实是很渺小的,必然一事无成。这两条也是他在光明日报工作时遵守的基本原则。

        “任何时候你做到这两条就出不了大问题,但是真理标准讨论这个活动,我当时是深有感触的,因为当时压力也非常大。这个讨论除了拨乱反正、批判了‘四人帮’之外,主要就是针对两个凡是,那在当时是不得了的。所以1978年5月11号的报纸一登出来,当时反映很强烈。”

        在张常海看来,这篇文章的成功以及后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从一定程度上给新闻行业的环境带来了新气象。它标志着“从这以后再也不会因为给领导人写文章有什么毛病就给你扣帽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总理接见了美国报纸协会访华代表团,张常海作为“光明日报编辑部负责人”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加了这个会见。

        “会见完了以后,我和其他代表被留下来,说商量一下,你们要组团回访,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家来了咱们也得去。”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1973年的5月29日,我们正在吃波士顿的特产大龙虾,很好吃。正在吃的时候通知说赶快走,总统在办公室等着。我们进去之后,尼克松和每个人都握了手,还合影。他首先回顾说去年访问中国的时候,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特别高兴,所以今天见到中国新闻界人士也特别高兴。”

        张常海回忆说,尼克松当时是特别给中国新闻界代表团留出时间,带大家参观白宫,并且表示很高兴能去中国访问,希望能有机会再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

        提起光明日报在国家外交事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张常海激动地强调:“这些都离不开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除了让光明日报参加一些特定外事活动,周总理每年对光明日报的报道也有“新要求、新关照”。他会特别让一些和光明日报定位相符的知识分子围绕国家发展热点问题给报社供稿、把一些适合面向知识界刊登的文章优先给光明日报发表。提起周总理对光明日报的关心和爱护,张常海至今还是很感动,“‘文革’时中央有文件说是每一个单位没有大联合就不发工资,当时光明日报还没联合,总理就指示说光明日报情况特殊,要给他们发工资,因为他们要办报,所以光明日报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一直没停工资”。“文革”期间,北京几所大专院校的造反派组织企图迫使光明日报停刊,由于周总理的关注,才使得光明日报免遭停刊。

        作为一名1945年入党的老同志,张常海说自己的脑海中、眼帘前经常会闪回过党的历史上一幕幕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党的百年诞辰,这位入党已经76年的老党员诗兴大发,精心构思了一首饱含真情的长诗。采访结束时,他微笑着对我们说:“这就算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给党的生日贺礼吧,祝愿党与祖国人民一起,永远前行!”

        《神州共举杯》(自度曲)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亲爱的党啊,您寿满百岁,不减当年。跨祁连,越昆仑,向珠穆朗玛勇登攀。百年党庆,盛况空前。怎能忘,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的先贤与时贤。吃水不忘挖井人。感党恩,神州共举杯。

        光荣的党啊,您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奋战新冠,脱贫攻坚。喜看祖国大地,处处绿水青山。华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万人一心,众志成城,条条战线捷报传。感党恩,神州共举杯。

        伟大的党啊,您高擎和平发展大旗,团结世界人民,共建美丽地球村。天下事商量着办,共谋发展,互利共赢。回首既往,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不怕鬼,不信邪,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寰宇。感党恩,神州共举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