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洪波)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最近在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古代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师发展”“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华经典重诠与传统文化教育”等三个主题作了深入研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德育中心主任张广斌表示,要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入新阶段;聚焦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问题上取得新共识、新突破;面对新情况,探索教育改革的文化创新之路。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认为,中国书院的育人特色对于今日教育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要努力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借鉴诸如教学相长、虚壹而静、因材施教、学思结合、长善救失、有教无类、启发教学、知行合一、改过善迁、言传身教、师道尊严等古人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智慧。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论坛的焦点话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认为,中小学生应阅读一定量的中华文化经典,“对传统文化有基本认知,才能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说,我们倡导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但如果只是增加学生背诵的时间,就增加了学生负担,“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感受‘感动’,这才是最关键的”。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首任校长黄玉峰介绍了他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经验,“《论语》的核心就是教导人们要做君子,我的教育理念也是引导孩子们‘做君子’”。
书院的历史启示和当代发展是论坛的另一热门话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从北宋时期起,书院与官学、私学三足鼎立,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今天,书院可以占有怎样的位置,值得研究和探索。他还认为,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刻了解现代社会的需求,要融入时代,面向未来,不能食古不化。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崔茂新提出,孔子聚徒讲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书院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文的交流,很了不起”。同济大学教授刘强表示:“从孔子的私学到唐宋以后的书院和私塾,都是官学的有效补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育人智慧,特别值得挖掘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