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10月图书推荐榜
(详见9版)
革命文物《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的故事
2021年3月27日,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目录,其中有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鲁迅送给毛主席的《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第九十五本)。这本画册的背后有一段传奇故事。处于纳粹暴政统治下的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的版画经过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帮助从德国寄给中国文学家鲁迅,由此在中国上海出版了《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这充分体现了“为人类的艺术,别的力量是阻挡不住的”。而这本《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在出版之后又经历了从上海到陕北,从陕北到张家口、天津、北京、武汉、广州、北京的曲折旅程:1936年7月,这本《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在上海出版时,不仅寄托了鲁迅对柔石的纪念之情,也表达了鲁迅声援德国版画家柯勒惠支的友情。
(详见5版)
湖北曾为家,三顾在南阳
就历史事件来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历史真实,事件发生地点具有唯一性;但是三顾茅庐的传说与诸葛亮的躬耕生活已经超越了单纯历史事件的真伪层面,作为文化与精神财富,印在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两地的历史深处,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历史文化认同、归属感乃至地域文化构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无论如何,以历史事件发生地的真假唯一性来衡量、判断就显得苍白无力。诸葛亮幼年随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不久叔父去世,开始游学与躬耕生活,因而他的故居也就不止一处。任何坚信一处故居而否认他处的想法都是不可思议的。诸葛亮襄阳住过,南阳也住过,两地都有家,两处都同样重要。虽然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但诸葛亮的躬耕故事、刘备三顾茅庐的传说、二者所蕴含的文化认同、精神传承,属于两家所有。(详见15版)
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与三种模式
尽管人工智能现在还没有非常严格准确或者所有人都接受的定义,但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通常人工智能是指机器智能,让机器达到人智能所实现的一些功能。人工智能既然是机器智能,就不是机械智能,那么这个机器是指什么呢?是指计算机,用计算机仿真出来的人的智能行为就可以叫作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充满弱人工智能的世界。比如,垃圾邮件分类系统是个帮助我们筛选垃圾邮件的弱人工智能;Google翻译是可以帮助我们翻译英文的弱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弱人工智能算法不断地加强创新,每一个弱人工智能的创新,都是迈向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如人工智能科学家Aaron Saenz所说,现在的弱人工智能就像地球早期软泥中的氨基酸,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了生命。如世界发展的规律看来,超人工智能也是未来可期的!
(详见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