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赵宋资料,浩如烟海。虽然蒙元脱脱领衔纂修《宋史》,经常受到后人诟病,但宋代资料,即使经历了山河破碎,颠沛流离,仍旧劫后余生,薪火不灭,得以存留。宋史专家王瑞来先生的《立心立命》依据赵宋一朝留下的相关资料,聚焦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生态,通过要言不烦持之有故的深入解读,形成货真价实胆识兼具的随笔文字,给人以意外之喜。大致说来,至少有三点,让人印象至深。
一是细节丰富,摇曳多姿,释疑解惑,让不少人物与事件更显清晰澄澈。众人皆知,复原历史现场,几无可能,只能是尽可能地走近、接近历史现场。但走近历史现场,也有可能身在此山迷雾之中,盲人摸象,坐井观天,仍旧是胶柱鼓瑟,自说自话,混淆视听,误人误己。冯道此人,多人评说,当年复旦教授葛剑雄为冯道鸣不平,令沪上黄裳大为光火,撰文批驳。这件事情,京华张中行也卷入其中。王瑞来以《见迹与见心》,细说冯道其人,提及吴处厚的观察,道尽冯道虎狼丛中也立身的艰苦卓绝殊多不易,可谓持平之论。晚唐罗隐,见识高出很多人,诗文也不同流俗,《说罗隐》谈到罗隐貌丑被人暗恋的段子,说到他“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影响深远,都不是空泛议论,令人莞尔。有盗贼势众,经淮南,到高邮,当时的高邮主要负责人唤做晁仲约,此人审时度势,自忖抵抗徒劳无益,便打开城门,款待贼寇。盗贼觉得受到礼遇,颇为开心,不大好意思抢掠横行,也就欣然离开了。此事如何处置? 富弼主张要诛杀晁仲约,这样的地方长官,居然与盗贼眉来眼去,勾肩搭背,朝廷体面何在? 士大夫尊严何在? 但范仲淹不这样看待,他觉得晁仲约保境安民,避免了生灵涂炭,应该有功,不能处置。范仲淹的这一主张,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晁仲约被免于追责。这样的处理方式,这样的具体案例,这样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不随便上纲上线,这要在朱元璋这样的皇帝看来,是多么的文恬武嬉不可思议啊。
其次,该书不枝不蔓,详实考辨,正本清源,令人信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流传甚广,但这个田登,究竟是常州官员? 还是南京循吏? 这一说法究竟出自何处? 是如何被不断演绎以讹传讹荒腔走板的? 王瑞来先生从《铁围山丛谈》《老学庵笔记》《鸡肋变迁》《挥麈余谈》等书进行比较辨析,真是层层剥茧,引人入胜。梁启超说李鸿章不学无术,但不学无术,出自《汉书》的霍光传,有人也如此批评寇准。如今官场官员,读错字别字经常被人诟病吐槽,实在是贻笑大方有辱斯文。但是有些时候的误读,居然还掉了乌纱帽,甚至背后还有不少玄机,虽然称不上低级红高级黑,却也真够刺激的,如《误读罢官的背后》说到的赵摅,把甄读成了“坚”,经过王瑞来先生一番考证,背后还有如此圈套,这个郑居中一类的人物,心机细密,城府幽深,还真是大有人在啊。王瑞来先生虽然觉得如此大动干戈,兴师动众,非常无谓,但江湖险恶,风高浪急,小小闪失,也会酿成蝴蝶效应,确实是代不乏例。
王瑞来的随笔,最为可贵之处,不是为典故而典故,仅仅发一番思古之幽情而万事大吉,他的读史随笔,大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几乎雷同的实例,真应验了黑格尔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的论断,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最为本质也最为浅显的道理。王瑞来提到了房价问题、范仲淹遭遇拆迁问题、异地办案问题、冤案处理与国家赔偿问题、屠宰耕牛的问题、好官的标准问题,诸多问题,都是多么古老而又年轻鲜活。而王瑞来对范仲淹为何写《灵乌》赋,欧阳修对徂徕先生石介的解读,也都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好文字。《立心立命》书中,多处提到了曾巩的《隆平集》,而曾子固先生的《墨池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当年都是我父亲抄写下来再讲解给我们弟兄们的,那个年代,哪里有什么助学读物。去年是曾巩诞辰一千周年,而王瑞来先生把他的不足十五万字的《隆平集》校正到五十六万字,这样的扎实功夫,实在令人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