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9月29日 星期三

    茶道研究的进展与困惑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29日   19 版)

        《两宋茶诗词与茶道》,黄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78.00元

        ■关剑平

        黄杰新著《两宋茶诗词与茶道》分“两宋茶诗词与茶道论”和“两宋茶诗词中的茶事杂考”上下两篇,前篇为正论,下篇拾遗补缺,还有资料性的附录和详细的参考文献。

        在中国茶文化学术著作中,是书的史料特点如书名所示,使用了大量的两宋诗词。七篇附录对于包括在书中使用的两宋茶诗词在内的所有两宋茶诗词作者及其所作茶诗词做了系统的统计。这个工作不仅是作者在出版《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宋画中的信仰民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之后继续研究的基础,也通过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基础,增强了对于其研究成果的信任度,同时还为后继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史料,最终为把中国的茶文化学术研究引向深入、规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客观、直观地反映了本课题把茶文化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也使得其研究别开生面。

        出于规范的学术训练和缜密的思考,研究首先交待基本概念:“我们只把那些主旨在咏茶,包括咏茶叶、咏茶具、咏茶汤、咏茶泉、咏茶人、咏茶园、咏茶山、咏茶画、咏茶政、咏饮茶之意境等的诗词称为茶诗词。”当然,对于茶诗词的判断标准并不容易把握,但是作者把她的判断传达给了读者,附录中对于每位诗人的作品数量都有明确的交待。

        第一章“茶诗词与茶道正名”从道出发,对于唐代煎茶道、宋代点茶道做了阐述,然后出于现实关怀,讨论了茶道与茶艺的关系,指出“茶道之当代迷失”,痛心疾首之情跃然纸上。这是研究缘起的说明,对于理解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两宋茶诗词与茶道精神”开始进入主题。本章通过生、和、俭、闲、静、清、淡、敬、省、坚、仙(两腋生风)、禅(茶禅一味)等12个关键词,逐一论述了中国茶道精神。与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目标或者说是基本精神相比,显得所谓的中国茶道异常丰富多彩,不过由此而确认中国茶道的真实存在似乎还有一定距离。是书整理以茶诗词为特征的宋代文献,努力“破除历史的迷障”,以让读者“见其庄严妙相”。然而要让世人理解中国茶道,恐怕除了文献学、历史学者的努力,还需要哲学的解说与总结。

        第三章“两宋茶诗词与茶艺”系统梳理了种植、采摘、加工、建盏、水品、煮水、研磨、点茶、煎茶、搭配、茶食、空间等形而下的内容。其中搭配其他原料点茶鲜有提及,对于点茶与煎茶等不同茶汤加工方法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最后指出:“两宋人对饮茶艺术真真是格外的讲究,其中建茶制作的侈靡,确乎破越了和于自然、归于本真的茶道精神,终致废于明太祖的一道政令。但其广泛地被废止,应该说本质上还是茶道价值体系的约束。而其他的茶艺讲究,则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饮茶生活之中。”末茶的消亡是中国茶史的重要命题,毫无疑问,对于末茶发展极致时代的两宋末茶的研究对于认识、解明这个问题不可或缺。

        第四章“两宋茶诗词与茶人文化人格”重回形而上,分析茶人的文化人格或性格,无论是表现为非地域性、非阶层性、非事功性、非关道德性、兼融性、群体性的茶人人格,还是求道之心、乐道之心、乐生之心、感物之心、审美之心等丰富的内涵的总结都具有开创性。作者认为茶诗词是更完美的研究史料。

        第五章“两宋茶道与两宋茶诗词创作之新变”的论述对象回归到了诗词本身,回到了原点的中国文学学科。通过研究两宋最负盛名的茶人·诗人·词人的苏轼、黄庭坚、陆游的作品,发现他们均以释门之机趣,开拓了个性鲜明的新境界、新题材,她称这个新境界为“诗禅茶一味”。

        下篇既有对于实物的乌龙茶、茉莉花茶、黑釉茶盏等的考证,也有对于僧俗饮茶技艺的考察,还有文学的研究。

        《两宋茶诗词与茶道》具有社会关怀而不庸俗,恪守学术规范;以诗证史,别开宋代茶文化研究蹊径;文笔流畅,可读性强。

        茶道是茶文化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论述深度与广度上,恐怕无出《两宋茶诗词与茶道》之右者。而该研究的最大难度还是在缺乏先行研究上,任何研究都无法一蹴而就。茶文化是个社会上广泛关注,学术界却普遍无视、甚至鄙视的课题,至今茶文化的基本内容都没有得到系统梳理,因此是书的社会性学术基础(不是黄杰个人的学术积累)非常薄弱。

        反省茶道研究也要回到1990年前后。当时,东亚茶文化爱好者在某种程度达成共识,中、日、韩根据现实情况,分别使用茶艺、茶道、茶礼指称自己的茶文化,以避免混乱。首先是日本在使用茶道这个名词,而且用得很成功,影响很大,东亚各国都耳熟(能详);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打造了韩国茶礼;中国茶艺是台湾爱茶人以闽南功夫茶为基础,吸收一些日本茶道元素打造的饮茶方式。当然,这个规则并没有让所有的人接受,甚至随着茶文化价值的普遍认可,中、韩使用茶道名称的人反而有增无减。这样一来,混乱就在所难免,要想避免混乱,必须冠以国名,这就成了中国茶道、韩国茶道、日本茶道。是书也没有出现这些说法,似乎反映了作者认为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所谓茶道都是一脉相承的,日本只不过延续了唐宋的茶道而已。中国对茶道缺乏系统研究,那就看看日本的茶道概念吧。

        根据《角川茶道大事典》,茶道也称茶汤,指以主客聚集举行的茶会为中心,综合独特的道具及其装饰方法、主客的点茶与礼仪以及茶会场所的茶室等要素,追求独特的表演与理念的艺能。从定义上看,以强调精神性著称的日本茶道可操作性非常强。日本茶道是个真实的产品,而中国茶道研究的难处在于没有产品性的存在,要从今天不存在的唐宋茶道出发总结研究,包括为茶道定义,是典型的历史研究,可是又缺乏历史学家的深度介入。当然,可以“发明传统”,打造中国传统茶文化,打造茶道,事实上不管如何理解,今天确实在设计茶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全国此起彼伏的茶艺大赛,茶农、茶商、茶学家、茶艺师是主力军。

        茶艺是拥有30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茶俗是民间世代相传的饮茶风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第一,这样的茶俗、茶艺能支撑起中国茶文化(茶道)研究吗? 第二,就这样一个内容有限的基层文化还没有系统完整的调查报告。所以,第三,当代茶文化究竟要打造出怎样的产品?

        日本学者分析中日文化的方法与逻辑值得我们关注,其意义绝不局限于中日茶文化关系的研究。日本通过充分研究茶道,缔造了茶文化研究的基本准则,欧美不见得在意,东亚却深受影响。事实上,在展开论述一个事物时不可能没有参照物。日本茶道理论自然而然地成为东亚茶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甚至标准。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展开自己的研究,包括对于日本茶道的研究,由此建立起中国的价值观。今天展现在世人面前光鲜亮丽的日本茶道,就历史来说有不少虚假的成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强大的茶道产业的影响;但是就理论来说却是真的,因为日本学者梳理了茶道的逻辑,在理论上把茶道的发展过程、文化特征说清楚了,并且不仅成为日本茶人的精神支柱,而且让世界接受了。而中国茶文化界的学术研究成果仍嫌少,在这种情况下,《两宋茶诗词与茶道》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