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飞
什么是指数?
指数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概括和综合测量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它以简化、量化的形式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刻画和展示。
指数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一百万个指数,这些指数刻画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说到物价的时候会说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你可以跑不过博尔特,但一定要跑得过CPI;每年体检的时候有一个人人看重的BMI指数;金融行业有五万多种指数,连洗车和穿衣都有分别的指数,我们生活在指数的世界中。
指数影响我们的认知。如何从海量、杂乱、多元的信息中提取知识,提高认知,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无数实践证明,指数是解开这道难题的一种有效工具。以财经领域为例,国内外的研究者基于会计信息构建了一系列财务指标体系,形成了面向内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各类指数,这些指数通过领域的专家对会计信息的高度凝练,用科学、简洁、清晰的数字从不同方面呈现了企业的主要特征。
指数需要系统科学的研究。一方面现有指数有很多空白,许多信息尤其非结构化信息有待进一步挖掘;另一方面某些现存指数构建的原理、方法体系、影响机制、社会效果都需要再研究,譬如传统指数多数是基于结构化的数据构建,但事实上许多重要的信息隐藏在文本、图表、图片等非结构化数字中,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既看到数字又读文字。
指数研究为学科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指数天然具有跨学科的功能,优质的指数可以实现对所观察问题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人文学科和科学范式相结合研究,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认知世界,进而实现学术研究的领域、话题、方法、资源、团队的交叉融合。以外国语言文化领域为例,指数为该领域的学者克服定量研究范式的阻碍,和其他领域学者简便地实现跨学科对话提供了平台,也提供了学术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大众的通道。未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会持续把相关指数研究推向深入,持续深化多视角、多维度、跨学科的指数研究,以此开创出一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和通用社会科学研究手段相结合,以应用计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特色的融合性学科发展道路。
指数研究为了解相关领域提供了新视角。如“全球化晴雨指数”对全球化发展趋势测算和评估进行了创新性尝试,研究紧扣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三个环节,内容具有较高的包容性,研究的逻辑演进系统、深入;“国家语言能力指数”在国内外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将国别国家语言能力进行系统比较的评价指数体系,对整体把握世界不同国家的国家语言能力有参考和指引作用,是国家语言能力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全球智能创新指数”基于当前智能经济时代关键性生产要素“数据和计算”对智能创新技术进行了范围定义,并首次以全球视角评价各国智能创新水平,有助于推动智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以教学科研全球影响、师生全球影响、国际交流与传播全球影响、社会服务全球影响为评价基础,为观察我国大学全球影响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指数研究为我们平视世界构建了新体系。“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通过指数的存量整合、增量创造,一方面可以迅速了解到各个领域的发展,探索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以指数构建起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同时可以形成理性的世界认知和独特的话语体系,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如“全球化晴雨指数”在文化维度增加了语言流行度指标,在政治维度用外事机构数指标替代了使馆数指标,新增了联合国建言献策度的指标,最终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的全球化晴雨指数指标体系,其中有6个三级指标是研究团队一个一个国家手工收集数据并整理而来的。
《指数全球2021》一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建指数看世界”的初期成果,所发布的全球化晴雨指数、全球智能创新指数、国家语言能力指数、国家翻译能力指数、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会计信息形式质量指数等6个指数从定义、测量维度到指标体系均属首创。全球化晴雨指数、全球智能创新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全球化发展水平和全球治理能力;全球语言能力指数和全球翻译能力指数充分发挥了北外的学科和学术优势,在对国家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首次定义的基础上,对全球主要国家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中国大学翻译能力指数则在更微观的范围内对国内大学的翻译专业/学科的发展做出定量评价,并且探索对于全球大学翻译能力进行评价;会计信息形式质量指数将语言学的文本分析和大数据技术有机结合,刻画了报表文本信息对于市场的影响。这些指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望远镜”,助力我们更加精确地刻画和认识世界,是相关领域研究者和各行业从业人员手边必备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