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朋友问我,二十年坚持写作靠的是什么? 是毅力吗? 我回答说,是啊。但毅力并非从天而降,它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每个人培植毅力的土壤不同,我的那份土壤是心动。
可以说,我的每一次创作都源于心动,心不动,状态不对,也就没法动笔。十多年前,我注意到大批外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看到他们跟着爸爸妈妈在城市生活,艰难却勇敢,我很想为他们写点儿什么,又怕写不好,浪费了这个题材。不久后,我去一所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讲课,在阶梯教室的桌肚里发现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将来我要做本地人,那一刻,我心动了,一下找到了切入点,当天晚上就兴奋地开始构思大纲,之后就有了长篇小说《流动的花朵》。
接着,我又创作了二孩题材小说《永远第一喜欢你》、乡村建设题材小说《如画》、福利院孤儿题材小说《我想有个家》等。对我来说,心动过后的创作不仅仅是书写,也是探究,是倾诉,更是对平凡生活里最温暖的那部分内容的致敬和纪念。
2019年夏天,我开始注意到一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群体。
休息日,我和我的志愿者朋友们常去一些社区给孩子们上阅读课,在那里,我结识了许多社区工作者,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自觉的、朴实的、无私的奉献精神,我想为他们写点儿什么。
写什么? 怎么写? 一时找不到角度。直到有一天在社区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我的心动了。
爸爸说:“学习是你的事情,工作是爸爸的事情,我们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不让对方担心,也不给对方惹麻烦,就都是好样儿的!”
儿子回答:“嗯! 我长大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把工作做得很好的人。”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走近这对父子,聆听他们的故事。爸爸是社区书记,儿子是个机灵鬼。爸爸工作繁忙,拿不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儿子,“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乍一看似乎是这个爸爸的无奈之说,而实际上爸爸是在引导儿子对自己负责,学会担当。爸爸专注于工作的模样打动了儿子,感染了儿子,儿子才有了那一句“像爸爸一样做一个把工作做得很好的人”。
这是心动的力量!
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我扩大采访圈,走进多个社区,选择了几个重点对象深入采访。除了面对面交流,我还多次跟随他们进入工作现场,走到居民们身边,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
社区工作琐碎繁杂,看起来都是小事,可任何一件小事涉及到千家万户,便是大事。社区工作者每天都在为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操心忙碌,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才有了无数个小家的安宁幸福。
我发现以社区书记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以及这种奉献背后的时代精神正是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沃土,于是,一对父子的故事就这样在我脑海里慢慢成型了。
2020年,从春天到秋天,我花了大半年时间创作《长大后我想成为你》。材料的删选、人物的设定、情节的转换、语言的打磨、细节的推敲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期间遇到一些困惑,中断几次,可以说创作难度远远大于我的预期。
我在这部作品里书写的是新时代的精神传承,讲述一个少年在爸爸的影响下学会担当、懂得责任的故事。作品中我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方面通过孩子的视角聚焦当代基层社区书记繁琐、忙碌的工作常态;另一方面从关注亲子关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通过塑造一个在孩子心里越来越高大的了不起的爸爸形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身教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灵,其影响远大于言传。我想借书中李抒恒的做法触发读者去思考:对社会有担当与对家庭有担当真的矛盾吗? 其实不然。专注于工作、乐于为社会奉献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人生榜样。
我知道,这次怦然心动的创作并不能算是已经完成,等待它的是读者的检阅。如果它能撩动读者的心弦,我才能说,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写作,这是一次完整的心动之旅。
《长大后我想成为你》,徐玲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3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