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8月25日 星期三

    一套百姓看得懂的乡村振兴指导书

    苏昉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8月25日   08 版)

        “乡村振兴实践研究”丛书,朱冬亮等著,鹭江出版社2021年6月,330.00元

        “乡村振兴实践研究”丛书由五部专著构成,分别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角度,全方位呈现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时”的壮丽图景。

        这套书的主要著作者朱冬亮是国内“三农”问题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朱冬亮教授带领着一支涵盖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历时六年,走访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105个县(市、区)的308个村庄,访谈的农户达1万多户,实地考察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乡村振兴示范点近千个,搜集的资料累计数千万字。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结合实践案例对乡村振兴实践过程进行了学理性的反思和思考,为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建议。

        这是一套贴着地面撰就的著作——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小人物,每一个案例都是乡村振兴探索过程中的鲜活记录。这套书延续了我国社会学、人类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朴实无华的学术语言,将研究团队的所见所闻,以及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广大农民、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集中呈现。这也是出版者和撰稿人在编写过程中达成的共识:以真实的案例和平实的语言,来阐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编辑这套书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海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历时六年,收集了几千万字的资料,一如蓄满水的大坝,恨不能“倾泻而出”。但田野调查资料需要进一步消化和提炼,浓缩为对社会各界人士有参考价值和可操作的经验总结。出版团队和朱教授等撰稿人几经商榷,先拟定了五本书的编写框架,明确各册的论点、结论,在此基础上由撰稿人选择丰富的案例去完善各个论述,从而成为有血有肉的乡村振兴指导书。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至今只有短短三四年时间,目前学术界直接围绕乡村振兴实践展开系统深入研究的有影响的论著极少。为了体现“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学术关怀,让丛书成为真正接“乡村地气”、接“农民地气”的研究论著,让丛书出版后不仅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借鉴,同时也可以复制和推广先进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的经验,丛书选择了许多具体的实践案例,并引用了不少访谈实录。访谈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增加可读性,但同时访谈文字也存在口语化过于严重,谈论内容过于发散等问题。作者在撰稿时虽已对其进行了一轮去芜存菁的选择,但到编辑加工环节,仍发现这部分内容有待提升。于是编辑花了很大心力,在尽量保持访谈者语言风格和叙述逻辑的同时,让访谈内容更契合论述主题,达到出版要求。

        为了高品质编好这套丛书,在选题立项伊始,编辑就开始研读《江村经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等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专著,同时也开始关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学习《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与规划蓝图》等专题。有了这些积累再参与策划和编辑丛书,编辑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匠”,而是可以从出版的角度对丛书从框架再到案例的选择等都提出更好的建议“巧工匠”。

        丛书从选题立项到出版历时近三年,不管是研究团队历时数年的田野调查,还是编辑团队用心打磨的编辑过程,都最终凝聚成两个字——真诚。在国家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学术人和出版人用这套丛书为国家战略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也为乡村振兴的后续发展提供一个前瞻性思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