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8月11日 星期三

    文学影视圈热议《我消失的影子》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8月11日   02 版)

        本报讯 (记者 陈菁霞)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读书会(第142期)特邀小说《我消失的影子》作者,作家、制片人高博洋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作家计文君及编剧、导演黄石共同做客北京SKP RENDEZ-VOUS,跟随“影子”寻找那些难以抵达的真相。

        郝建表示,看过《我消失的影子》后,发现小说有几个“多”:相关的悬念多,叙事结构多,牵扯的关系多,涉及的方法多。这种广泛的与前人以及其他文本的对话,既提供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又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快感,让郝建感到高博洋强大的文学野心。郝建认为,“小说中的小说”这个概念还体现在小说中人物彼此的对话语义较多,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理解为一部“黑色小说”,包含悬念设定、沉郁的氛围以及对尸体的隐晦描写等。

        作家计文君表示,跟着《我消失的影子》的叙事往前走可能会有困惑,但这也是一个解谜的过程,它不是瞬间令读者产生满足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就获得了更多的趣味性。

        黄石就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后置对高博洋提问:为什么在美学和结构上将阿布的视角移到了小说最后? 高博洋回答,视角关乎写作者的态度和表达诉求。很多主观第一人称的叙述在讲述过程中反倒会有一种距离感,梳理人物对于过去的回忆是想要找到很多记忆中的不确定因素。虽然我们对上世纪80年代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怀旧感情,但是并没有解决自身问题,小说中以人物的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为背后的叙述,是在消化和解答那个年代带给我们的一些东西,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切身的体验可以做这种尝试。“影子”这个概念并不是作为一个噱头出现的,它是切入故事的具有假定性的叙述方式。

        高博洋表示,小时候阅读卡夫卡的《审判》《城堡》《阁楼之上》《一场梦》等短篇,感觉这种小说有一种未知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像是种子,在内心深处经过这么多年一直保留了下来。提到小说写作,高博洋说,自己比较大的感受是写作有时候需要使拙劲。他认为直觉感以及思考特别重要,这个直觉感来自于之前的阅读经验、关系洞察和生命体验,包括从电影、戏剧、小说各种文本里面得来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东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