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28日 星期三

    莫道无人能解听,恍闻天籁声相应

    闫赵玉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28日   11 版)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88.00元

        《几多心影》讲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大词人的词作风格与情感特质,勾连起了千年词学史的演进发展历程。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是由叶嘉莹先生在北京、天津两地的演讲稿整理而成。“几多心影”一语取自叶先生写于1983年的《木兰花慢·咏荷》:“独倚池阑小立,几多心影难凭。”本书讲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大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的词作风格与情感特质,勾连起了千年词学史的演进发展历程。“兴发感动”的评赏艺术,以“弱德”论词的理论艺术,灵性悠远的语言艺术,可称是叶先生诗词讲习的三大特色,在本书中有深刻体现。

        叶嘉莹先生诗词批评理论的核心,即是由其本人提出的“兴发感动”说,这是其诗词评赏的出发点,亦是诗教思想的立论之本。从文化传统上看,“兴发感动”有着深厚的民族审美积淀,传统诗教尤为注重人的情志启发与感化,如《毛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叶嘉莹认为,中国传统诗歌有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此乃中国诗歌的特殊功能。诗歌孕育并产生于诗人对外物的感动,传达并完成于读者的解读和被感动,这种感动能对读者产生一种改变气质的作用,对诗歌的研究、评赏,都须着力探求诗词中兴发感动的力量,并将之传达出来。

        叶先生解读词人词作的过程中,既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与吟诵调给观者以美的体悟,又注重对理论的阐发应用,尤具代表性的,就是开创性地提出“弱德”这一词体理论范畴。“弱德”之美,不是弱者之美,而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节制的美德,“贤人君子处于压抑屈辱中,还能有一种对于理想之坚持的‘弱德之美’,一种‘不能自言’的‘幽约怨悱’之美”。叶先生认为,一切好词都具有“弱德之美”。清代词人朱彝尊早年家道衰落,入赘冯家,与妻妹日久生情,然而始终维持在“止于礼义”的界限里。朱彝尊《静志居琴趣》中全部为幽咽缠绵的爱情词,其深层美感正来源于其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难言之处。晚清词人陈曾寿曾做过溥仪与皇后婉容的老师,清亡之后,他对末代皇室的感情是无法言说、难以被理解的,只能在词中进行倾诉与宣泄。陈曾寿《浣溪沙》:“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夕阳红”象征着没落王朝,“粉碎虚空”,写出这段私人感情的幻灭,悲哀而有深意。

        叶先生讲演语言也如诗歌一般,充溢着韵味与美感,读之愈久,愈觉气味深长。《几多心影》保留了讲演现场的口语性质,可见叶先生独特的课堂语言艺术。在讲述苏轼《减字木兰花》“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时,叶先生阐释道:“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偶然,都是一种机缘,都是一种幻象,万象皆空,你不要被它所击败、所约束,你有一念的约束,你就不自由了。”以生动流畅而引人入胜的语言,将东坡词中的禅意禅趣揭示出来。朱彝尊有一首《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叶先生讲述此词时说道:“我们大家都在人生的船上,可是你有你的悲哀,我有我的悲哀,虽然是亲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小簟轻衾’,那种孤独,那种寒冷,是你要自己承受的。”从而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感发读者去体会小词所富含的幽微情意。

        为了保持讲课时的灵感与热情,叶先生甚至有意不事先准备讲稿,她曾说:“你把稿子写出来了,到课堂上一念,什么都死了……什么东西你一写下来,到时候一念,它就没有一个再成长的过程了。我在讲的时候,我不写出来,虽然这些东西以前也讲过,可是到时候它还是在现场新鲜捧出来的,我当时也在感动之中,所以才能带同学们去感动。”

        通过叶先生充满诗情感动的讲述,古诗词不再是故纸堆间遥远陌生的陈列品,而是与身处当下的读者们血脉相通。叶先生的诗教传习生涯犹如春蚕吐丝,后学者也必能从中获得精神感发——“莫道无人能解听,恍闻天籁声相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