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杜阳林《惊蛰》再写乡村青年人生成功主题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14日   02 版)

        本报讯7月7日,作家杜阳林《惊蛰》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作家刘庆邦表示,这部小说自己“一下就读进去了”,引起了很多共鸣。他认为《惊蛰》的积极意义在于写苦难的经历,“在苦难中才表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生存韧性”。

        《惊蛰》是一部讲述底层少年凌云青成长的长篇小说,最初刊登于《十月》杂志2020年第6期,图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今年7月推出。与会评论家认为,主人公凌云青的成长经历,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中国历史巨变的缩影。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是新时期乡村青年人生成功的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主题。这个主题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持续闪现,之前有《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文学名著,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惊蛰》是书写这一主题的最新版本。主人公更为极端的成长压力、更为坚强的意志和更为持久的韧性,赋予了作品更为强烈的励志功能。

        关于如何书写当下乡村的经验,《当代文坛》主编杨青联系乡土文学的谱系评论说,《惊蛰》具有浓郁的地方性,书写了一部川北的乡村史诗。这部作品延续的是巴蜀文学的传统,在四川乃至乡土文学的版图上描绘出一个新的篇章。《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作者选定的历史背景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时代。读完之后,给人惊心动魄、酸甜苦辣方方面面的感受。既有感官的冲击,也有思想的冲击。凌云青身上凝聚概括了许多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比如对文化的向往和对自己命运的争取。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提出,小说将一个乡村青年的苦难成长史和求学之路写得很清楚,很多细节都很生动,写出了底层特别真实的一面。

        “这是一部反转叙事的长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完成了乡村的苦难叙事。”《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表示,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惊蛰》作者坚持按自己的经验处理写实的事件,有着当下文学非常稀缺的品质。

        杜阳林表示,“对于乡村如何发展到底该怎么走,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正因为这样,才完成了这部作品。”        (夏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