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14日   25 版)

        孙莉:编审,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从事出版工作20余年,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子课题《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即将出版。

        推荐图书:《碰撞与交融——考古发现与外来文化》

        ■孙莉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虽然其文明不是最早产生的,但却是延续时间最长且从未中断的。这与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容纳、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有着重要关系。中国历史上汉朝、唐朝和明清(清中期以前)都是在国家统一、政治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与世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尤其在盛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达到了空前高度,呈现“美美与共”的局面,这一现象在不断发现的考古材料中得到充分印证。

        《碰撞与交融——考古发现与外来文化》一书的作者齐东方,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他长期致力于隋唐考古发现和研究,并对这一时期呈现出的中外文化交流现象格外关注,如金银器、玻璃器、陶俑、绘画艺术等多个领域,对其中所表现出的外来文化因素有着系统甄别和研究,尤其是他对外来金银器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界公认的典范。在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他作为特邀嘉宾,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国宝守护人”。

        本书就是他多年来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以丝绸之路为宏观背景,采用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以零散发现的个体文物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互动。

        全书分为六章:有对三座典型在华胡人墓葬中出土的石刻图像进行分析,论及其图像来源、内容含义以及与当时社会现象的关联;也有对墓葬中出土的各种胡人俑进行形态特点的分析,阐述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所反映的历史面貌;还有对外来传入的玻璃进行细致的区分,对原产地的不同来源进行详细论述;针对西安出土的8世纪时期的何家村窖藏,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外来金银器和钱币等;而对东南亚沉船发现的中国瓷器以及东亚的朝鲜、韩国等地发现的与南朝文化相关现象的讨论,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与密切。

        书中所提到的这些外来或与外来文化有关的文物,作者通过深入研究解决了以往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学术问题。如对金银器皿图像中的“狩猎”,作者认为不应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人、兽在图像中所处的位置分为“捕杀”和“搏斗”两类,因为这二者分别表现了不同的含义和文化来源;黑石号沉船中一枚看上去并不精美的铜镜,却是文献中屡见不鲜而实物又是首次发现的“百炼镜”或“江心镜”;带“盈”“进奉”字款的唐代瓷器,除了通常所知的被收入皇家之外,还会流入海外市场;韩国新安沉船的元代金银器应是寺庙货主按照订单采购的商品,而新安沉船的始发港是庆元港……这些既是对学术问题的解答,也反映了作者驾驭考古材料和历史资料的能力。

        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文物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对本书中所介绍的文物材料也有着不同的释读,但是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讲:“我的研究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是最终答案,个人的意见都没有什么强制力。学术对个人是场马拉松,对学界却是一场接力赛,众多学人共同努力,才能用文物拼对出历史逼真的画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