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年轻人撰稿已成传统 《中国文学年鉴》创刊40年影响深远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7月07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2021年6月25日,纪念《中国文学年鉴》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与会者回顾了《年鉴》创刊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年鉴》的未来发展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座谈会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主持。

        《中国文学年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学术性、文献性文学年刊,自1981年创刊至今,伴随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发展。《中国文学年鉴》如实地反映年度中国文学的主要成果和基本情况,客观地记录年度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进展和重大事件。继《中国文学年鉴(2016)》《中国文学年鉴(2018)》获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专业年鉴三等之后,2020年,《中国文学年鉴(2019)》又获得“第六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专业年鉴二等。另据专业人员研究统计,截止2009年,《中国文学年鉴》在日本已经有88家图书馆和资料室收藏。文学研究所所长、《年鉴》主编刘跃进介绍了《年鉴》的选题策划、栏目设置以及研究综述的具体情况。他表示,学科综述是《年鉴》的核心关键栏目,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文学所各研究室来承担,各研究室成员,特别是年轻人为《年鉴》撰写稿件已是文学所的一个传统,是一种时代特色的表现。

        原《中国文学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严平的回忆,尤其令人感慨。她说:“1979年至1983年期间樊骏先生带领年轻人写述评的过程,完全是樊骏做学问的风格。首先要求年轻人通读所有文章,做成卡片,对于重点文章在卡片中做提要;有些刊物出版时间晚,他们会赶到工厂去看校样。所有提要拿出来,年轻学者要向樊骏先生汇报并改正他们的提要;这些环节之后,年轻学者的抽屉里往往塞满卡片,之后他们还需向研究所汇报哪些是重点,同时提出学科发展走向,大家一起讨论、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述评。”严平表示,《中国文学年鉴》之所以有较高的格调和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有这样严谨的学者带领,而述评也逐渐成为“文学年鉴”的灵魂。

        评论家白烨回忆了1981年第一本《年鉴》出刊印刷的艰辛,指出年鉴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时期编辑人员的坚守和付出,更得益于不同时期的所领导和研究室的支持。白烨表示,多年的积累,《年鉴》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资料库,看似年终盘点,实则有特殊意义,甚至可利用《年鉴》做很多事情,比如做一个“社科院文学所版”的作品排行榜,或梳理为“四十年学术综述”出版,以充分挖掘《年鉴》的价值和意义。前编辑部主任赵存茂则注意到,《年鉴》价值属性文献性、工具性随时代的变迁逐渐减弱,但其学术性则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被代替。这主要体现在《年鉴》中的两个栏目即研究综述和创作综述。综述要求编辑部同志和编委们能够对于整个学科的趋势发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更加宏观地把握学科发展。

        《年鉴》前任编辑部主任陈定家、刘方喜、祝晓风分别介绍了《年鉴》的选编工作,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希望突出《年鉴》创作和研究两方面的权威性,进入期刊评价体制,重视全媒体运营评价系统,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站对《年鉴》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年鉴》的影响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