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靠传承保护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23日   19 版)

        6月9日,2021大运河国际交流季暨“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融媒体大型报道活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旨在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国内运河沿线城市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依托北京广播电视台媒体优势,打造兼具国际性、开放性、创新性和传播性的宣传阵营,推动运河沿线城市建设发展和品牌塑造(北京青年报2021年6月10日)。

        此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也意味着,大运河保护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总长度约3200公里,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00余处,作为中国体量、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大运河保护涉及多省市区,分布着丰富的遗产类型,其保护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

        今年6月22日是大运河申遗成功7周年。此前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大运河沿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旅游潜力,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融合发展,给大运河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将会打造出一条大运河缤纷旅游带。

        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沿线城市便开始寻求契机,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均已编制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与建设规划纲要,积极谋划和布局项目,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如北京市开展新八里桥建设立项、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编制规划、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河北沧州正在建设大运河酒文化博物馆,山东济宁正在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园,杭州正在建设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等。

        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大运河文化带上项目遍地开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一方面,以“运河”为主题的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显得简单粗放,文旅结合单一,实质内容与运河关联度较低,对运河文化、运河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大运河文化品牌打造定位不清晰。35个大运河沿线城市尚未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符号,大运河文化带地区协同发展联动性差,甚至出现争抢“运河之都”“运河故里”等称号的现象。

        大运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贯通南北,串联起沿线三十多座城市,催生了一批运河古镇、古街、古村。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方面,全面梳理大运河遗址遗迹、历史文脉、生态环境,按照科学分类、专业分级的要求做好保护工作,寻找文化价值发掘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夯实沿线地区保护大运河生态、弘扬大运河文化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大运河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环境保护、和谐宜居、旅游休闲等方面作用;另一方面,有效提升大运河沿岸文旅品位,打造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和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实现古今交融、交汇融合,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我们既要认识到保护运河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又要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通过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守护流淌的文化长廊,让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