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6月16日 星期三

    教育应该以人生为中心

    林崇德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16日   08 版)

        《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李金初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50.00元

        李金初先生的《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是对2019年元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本一套超百万言丛书《人生中心教育论》《自创性人生中心教育论》《人生中心教育课程论》《人生中心教育课程实例》的概括、压缩和提升,用逻辑严谨的命题形式,以八章10万余字,简明扼要地向广大读者,尤其是从事中小学教育与教育理论工作的同仁,献上的一份人生中心教育思想大礼。

        什么是“人生中心教育”?这是有近60年教龄的教育家李金初先生提出的教育主张:任何人的一生有而且仅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并称为人生公理;由此可以得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可以称为美好人生。人生中心教育还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称之为教育公理;由此又可以得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教人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实现美好人生。所以,人生的最高目标与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这恰好说明了教育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于是,我们可以得出: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是教育的最具本源性和根本性的基本关系。因此,教育应该以人生为中心设计构建组织与实施。这就是我理解的李金初先生的“人生中心教育”,它揭示了教育的实质。因此,在去年拜读人生中心教育四本成套丛书时,评价人生中心教育命题具有原创性、草根性、原点性、根本性的特点,并与我主持的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致。

        我于1987年认识李金初先生,那时他担任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从交往中,我知道他196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因为我是1965年北师大心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以我一直称他为师兄或兄长。今天深思李金初先生为什么会创新教育理论——如顾明远教授所言“人生中心教育”是“一部活的教育学教科书”?这来自他的教育实践,来自他的改革研究,来自他的理论功底,更来自他创造性的才华。李金初先生大学毕业后,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在担任十一学校校长期间,他率先提出并实行了公办学校“国有民办制”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研究性的综合活动课、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教学、六年一贯制中学及四年制高中等育人模式改革;率先在中学举办教师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举办全国第一个基础教育领域的博士后项目,建设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依靠办学自筹资金全面完成现代化的学校建设;等等,使学校由一所普通中学发展成为颇具特色、办学成绩享誉京城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名校。

        2007年,因年龄缘故,他离开十一学校来到民办的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担任校长、董事长,海空卫士王伟之子等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校长爷爷”,这一声“校长爷爷”激发他进行了长达10年的人生中心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研究。他始终是一位大师级的“名校长”,更是一位学者型、研究型的教育管理者。

        不论是人生中心教育百万言的丛书,还是这本《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李金初先生不仅论述了其基本理论,而且有丰富的课程构建及其实践。在《人生中心教育概论》第七章“人生中心教育发展理论”中点出了他著书立说的目的是建设、发展学校,办学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一代,即为了使他们“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近日获知,李金初先生根据他的人生中心教育理论,采用人生中心教育全课程体系和重在学生参与的课程方式所构成的育人模式,在一个没有特殊优秀生源的班级进行高中育人模式创新改革实验,以检验人生中心教育理论和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实验方案对现实的高中教育有重大突破。今年高考,取得总分平均650、650分以上人数占52%、一本达线率100%的成绩,令人振奋。李金初先生说:“人生中心教育是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教育,不是为考试的教育。学生素质提高了,分数自然不会差,不为高考,赢得高考。”也因为人生中心教育,建华学校今年的高考和中考成绩,在教育名区北京海淀也位于前列。我从来反对单纯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但今天我仅想以建华的例子来衬托一下人生中心教育理论的实用价值。一个理论如果无效,还能称得上成功的理论吗?

        我希望广大读者,尤其是基础教育界实践的和理论的同仁以及学生家长能喜欢李金初先生的人生中心教育思想,并与作者积极沟通和交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