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6月16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16日   01 版)

        大儿子出书,首次详细披露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后的日子

        《百年孤独》作者的大儿子出书,回忆父亲对母亲的依恋,以及他晚年与失忆斗争的内情。罗德里戈·加西亚(RodrigoGarcía)所著《加博和梅塞德斯:一次告别》(GaboyMercedes:unadespe-dida),厚度不到一百五十页,5月25日由兰登书屋在哥伦比亚和西班牙出版。    (详见4版)

        七百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神曲》

        但丁那个时代还没有印刷术,《神曲》是通过朗诵而传播给绝大多数受众的,因为当时的手抄本一般人看不起,所以但丁在写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朗读性与故事性。一个好的《神曲》译本,你会从中感受到它叙事的想象力,可能不亚于我们的《西游记》。中国的读者觉得阅读困难,并不是语言问题,而是《神曲》的典故太多,这些典故涉及宗教、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人物等等,需要看注释才能明白。如果你想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最好是读读《神曲》,因为整个世界的文学受《神曲》的影响太深了,歌德、艾略特、庞德……不胜枚举。中国现代以来鲁迅、胡适、茅盾、老舍、巴金等等,都受到但丁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重要,歌德重要,可是某种意义上,但丁比他们更重要,所以《神曲》还是应该读。只不过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没必要研究得那么深入。如果只把它当故事来读,也会很有收获的。如果你希望体会它的美,你可以把它当作诗歌去读。如果是一个优秀的译本,应该能同时满足读者的这两项需求。 (详见9版)

        发现与推理:如何做好一个“考古侦探”?

        在民族危机深重的20世纪初,商王世系得到了考古学验证,无疑给当时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中国高歌猛进,民族心态昂扬自信,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也在感染着许多考古工作者。当前的考古研究中,偶见考古发现与文献的生硬比附,以实证中华文明几千年为立论根基,这也许是无法抵抗历史阐释之诱惑的体现吧。本书中收录的两则学案,包括偃师商城定名之辩和秦代造船遗址的定性问题,给读者们抽丝剥茧,还原了真理与谬误之间那层若有似无的界限,向大众展示了考古推理过程中历史阐释的诱惑之强大到令人难以察觉。更重要的是,许宏先生在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的同时,也对当事人报以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批判总是容易的,理解却很难,这也正是本书之温度所在。《发现与推理》一书,怀抱着面向公众的诚心,诚实地展示考古活动中的逻辑、常识和学理,实属一位一线考古人的诚意之作。        (详见13版)

        新旧之争、师生之争抑或派系之争

        总而言之,傅斯年苛评马叙伦此书一事,在当时应该没有想到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不过仅仅数月后,傅斯年已经对自己抨击马叙伦著作事有所反思,不然就不会赞同张东荪提出的“与其批评中国的出版物,不如介绍外国的出版物”之主张:“这种见解很好,我们很当欢迎。一个月之前,我已经想到这里,觉得把功夫用在评中国书上,实在不值得。与其做‘泥中搏斗’的生涯,何如做修业益智的事业?现在中国出版业的现象,着实可叹。我们评十种便须骂九回。加入骂人之后,能有效果,也还可说——我们青年人原不懂得什么叫结怨——无奈骂了之后,并不会与人有益,作者要负气,不肯回想,读者也不耐烦理会。”此外,在顾城吾写给傅斯年的信后面,傅斯年以附识方式又写下更为明确的懊悔之语:“我在本志第一期里,树的敌太不值了。” (详见15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