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到西海固考察,给出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结论,而时间转到2020年,西海固已彻底告别贫困若干世纪的历史,与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5年来,闽宁两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明确的路径,聚焦脱贫攻坚,加强长期协作,逐渐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发展之路、东部扶西部的共同繁荣之路、多数帮少数的共同进步之路、外力促内力的共同奋斗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经验”。这一宝贵经验,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在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具有特殊的纽带作用和示范意义,更为世界减贫治理事业提供了生动的中国样本。2021年3月,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深刻的文学思考,生动展开宁夏人民脱贫攻坚的艰难壮丽的历史画卷,特别突出描写了福建人民与宁夏人民在长期的脱贫协作中共同探索创造的“闽宁经验”诞生过程,从而反映中国人民奔小康,创造自己美好生活,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伟大实践,讴歌了我们新时代的伟大精神。5月7日,《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出版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杜银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今年3月,在闽宁两省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作家协会何建明副主席倾力创作、闽宁两省区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如期出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本书以东西部扶贫协作积累的成功经验——“闽宁经验”为主线,生动讲述了“闽宁村”发展到“闽宁镇”的奋斗史,红寺堡区从“不毛之地”变成“移民新区”的发展史,以及从“苦瘠甲天下”的旧西海固到城乡变美了、处处是风景的新西海固的创业史,全景式展现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又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一大批福建援宁干部、宁夏扶贫干部和普通移民群众的鲜活故事,多角度还原了闽宁两省区党委和政府久久为功、两地党员干部倾情帮扶、人民群众实现小康夙愿的历史进程,从中可以读出脱贫攻坚中所体现的中国智慧、人间真情,读出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一部立体、多维呈现“闽宁经验”的主题出版精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意义重大。《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闽宁两省区出版集团在联合打造主题出版精品方面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非常成功,值得总结和推广。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有人说报告文学是轻骑兵,我是用坦克车的方式来压重大题材。我有四种情感一直交集在内心: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闽宁对口帮扶协作,这种情怀使我感动;二是闽宁两省区人民跨越山海、携手奋进共同圆梦的情感;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伟大的变革?不要以为党史是历史,今天我们就是在倡导党的历史,闽宁合作就是党的历史之一;四是闽宁两省区宣传文化系统主动策划积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贡献中国智慧的情感。我国扶贫攻坚过程中人性的温暖,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福利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我认为文学创作也是要写人,扶贫作品最重要的是写人的温暖、人的情感、人的命运的改变,在宁夏我找到了这种感觉。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使命记录这一中国人民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重要篇章。我要通过这本书改变人们对宁夏以往不好的印象。我不仅是从文学的角度,更希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影响文学。我也有一种深刻、沉重而浪漫的思考,希望更多宁夏本土作家,用饱含热情、激情、温情的笔触,继续描绘红寺堡连片“红顶房”在曾经戈壁滩上燃起的新希望,记录宁夏人民奋勇拼搏建设家乡的新面貌,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这本书既有思想的光芒,又有人性的光辉,还有出版人的情怀。
聂震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拜读何建明先生这部新作,先是有惊奇之感,然后就有惊艳之感。为什么会有惊奇之感?因为此前看过电视剧《山海情》,我很担心这部作品跟《山海情》内容过于重复,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这部作品里读到了《山海情》里没有表现出来的大量很感人的内容,大量的生动故事和细节。读者们将会在这部书里有更多的收获,内容的收获,审美的收获,感情的收获,特别重要的是思想的收获。这就是让我惊奇之处。
读完全书,我还有惊艳之感。惊艳之感是建明先生抓住了一个特别重大的题材。“诗在远方”的抒情使得“闽宁经验”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得到深刻的体现。在《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具体取得了哪些脱贫成果,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多大的深层次变化,感受到“诗在远方”诗意的凝练和概括。“诗”是凝练了精神,凝练了感情,概括了理想,概括了事业的未来。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深层次揭示了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突出弘扬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何建明坚持讲故事,讲写作的真实经历,从而使得作品达到了很高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
此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和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亲密无间的合作体现了“闽宁经验”里的“闽宁精神”,也体现了优秀出版人在新时代自觉承担起使命和责任的合作精神。两地出版人联手精心打造了从内在到外在都比较完美的精品。
薛文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黄河出版传媒集团近年来与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合作推出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题精品图书。这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闽宁对口帮扶协作为主题,生动记录和艺术再现了在东西部对口帮扶大背景下,宁夏奋斗者与福建帮扶者持续奋战脱贫攻坚的时代风采,映射了当代中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全民群像,特别是展现了从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从贫困样本到脱贫典型的伟大历史性转变过程。在两年多的创作历程中,该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多次来宁调研采风,情系黄河两岸,步履三山之间,询访乡村农户,奔波宁夏南北,先后前往西吉、同心、泾源等近40个采访点,最终成就了这一部立体、多维展现并总结“闽宁经验”,从人民的立场阐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时代传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见证了宁夏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亲身经历了从“苦瘠甲天下”到“美丽新宁夏”的历史变迁,宁夏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万群众搬出深山大沟,4个县8个点列入首批全国扶贫经验交流基地,成为国际减贫中国方案的宁夏样本,闽宁协作等典型经验,成为全国减贫案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脱贫攻坚主题出版物的期盼呼之欲出,《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彰显其时代的气质引领,进而从具象的文学主体中,剪影时代宏观的轮廓,而“闽宁协作模式”在全国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役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正是脱贫攻坚时代主题的重要文学资源之一。在《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一书中,何建明以全局的视野、深刻的把握、精准的切入、精彩的叙事、客观的表达,将“闽宁经验”的历史主线浓缩于30万字的报告文学当中。可以说,《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这部作品,为全社会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来之不易,进而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载体,也为当代及后来人更加深入地认知和理解脱贫攻坚精神提供了具象的历史依凭。
何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闽宁两省区出版合作的重点项目。闽宁两省区因“闽宁模式”结下的深厚友谊,在新时代将焕发新的荣光。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交流、探讨,双方继续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在主题出版、体制机制创新、人员交流、图书宣传发行等方面相互支持,继续合力打造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出版物;持续发扬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结下的深厚友谊,积极探索闽宁出版长期协作模式,不断丰富“闽宁模式”内涵,为促进闽宁两省区出版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做出更大的贡献。
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怎么看待“闽宁经验”?第一,书中关于闽宁镇从无到有的纪事,包括红寺堡移民区的改天换地的史实,对于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扶贫事业前无古人的伟绩具有强烈的典型性。第二,这一典型的历史性和领袖的人民性。这本书使我们不仅看到了闽宁镇或者“闽宁经验”的典型性,而且看到了典型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和领袖深厚的人民性。第三,这一典型的双向性或者叫辩证性。如果从扶贫一方看,首先是奉献,但不只是奉献,在奉献过程中也会使自己获得发展。从脱贫一方讲,首先是接受支援,但不只是接受支援,也会反哺扶贫方的发展,由此,我们会注意到这个典型的双向性和辩证性,不是单向度的,是双向度的。
何建明的书里引用了诸多的史书和志书,包括明代兵部尚书唐龙的《红石峡歌》、左宗棠的西海固之苦,“瘠苦甲于天下”等等,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借助问题。一方面显示了他的学养深厚,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出版的力量,如果没有出版,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吗?我们今天所做的《诗在远方》既是横向的文化传播,又是纵向的文明传承,它为今天和后代留下一个很好的里程碑,这就是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与脱贫题材相关的作品,何建明近时期先后有《山神》《那山,那水》《时代大决战》等作品相继问世,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这部《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堪为脱贫攻坚题材创作的一部精品力作。
第一,这部作品是以闽宁镇的创建发展为主线的宁夏脱贫攻坚战役的全景性纪实。《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主干故事,是西海固与闽宁镇脱贫过程,但整个作品视野宏阔,背景深远。因而具有值得总结的典型性意义,也具有值得推广的示范性作用。第二,挖掘典型背后的经验,探寻经验背后的成因。出现于宁夏的“闽宁模式”或“闽宁经验”,只能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属于社会主义中国特有。第三,情文并茂的文学性写作。在整部作品的叙述中,我们都能感到一种情的涌动,可以说激情充沛、热情洋溢,还可以说深情款款。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很多。这些作品不光畅销,而且能够常销,这很不容易做到。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写作中有一个读者意识。这也是他的作品写了那么多,又能写那么好,大家都很爱看一个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方面来看,《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充分施展了他的文学才情,体现了他的写作特点,无疑是既留得下来,又传得开去的作品。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不仅是脱贫扶贫主题,更是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主题,它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何建明几十年如一,从9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国家叙事”,大部分的作品可以归结到一点上,即致力于体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自信和优势。这样的作品无疑都是为中国人鼓劲、鼓气的作品,也是振奋民族精气神的作品。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对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首先体现在东西结对子式的对口帮扶,相互守望互助、相携共进,亦即描写东西协作、闽宁协作,这样的协作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实现。在作者笔下,宁夏脱贫攻坚除了靠福建帮扶外,更主要的是依靠本地老百姓自己的艰苦奋斗,尤其是依靠自治区域内不同市县之间相互的共建、共富、齐富、同富,先进地区帮助后进地区、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
关于脱贫攻坚主题已经出版了一批作品,何建明这本书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的内容相当独特。除了借助东西协作,区域内相互协作,特别是宁夏以闽宁镇为代表所创造的“闽宁经验”这些独特的经验,宁夏还因地制宜,创造了脱贫致富的多元、多样、多途径、多渠道的做法。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胡平(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目前,在中国报告文学创作格局中,何建明地位特殊,已成为一位专门处理重大现实题材的作家,许多作品被称为“国家叙事”。其新作《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出版,标志着又一战略性课题的实现。这部反映闽宁协作经验的作品,以宁夏西海固的变迁为书写重心。
作品表现了较高的文学品位。第一,它在书写人物上下了很大功夫。一部好的报告文学,艺术上最高价值还是在于写好人物。在书写楷模人物时,如果作者不仅能写出他做出过什么贡献,也能写出他的完整形象,那是高手,在这一点上何建明的书写是到位的。第二,《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不回避展示生活矛盾,不是光记好人好事,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矛盾。作品里对于西海固移民史上的“吊庄”革命一节就写得非常精彩,说明当时的宁夏各级领导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很有担当的。第三,作品表现宁夏脱贫历程,是具有历史纵深感的。从清朝左宗棠上书“陇中苦,瘠苦甲于天下”写起,一直写到习近平同志对宁夏发展的特殊贡献,全面反映了宁夏和西海固的脱贫史,使这部书具有一定文献价值。第四,读作品能看出建明采访中眼光很准,善于抓住可贵的生活细节,也善于抓住有意味的东西。例如作者在采访中对数字的敏感,有一章专门写“让心弦颤动的数字”,揭示出脱贫攻坚中的宁夏,有许多数字是关乎命运的,如299.1米对于红寺堡人的意义,“1236”对于红寺堡人的意义,等等,顿时便把报告文学里常见的枯燥的数字写活了,写出了有光彩的文学性。总之,全书都体现了作者在长期创作中积累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张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评论家):作家何建明这些年来的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都有着沉甸甸的思想艺术分量,都能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重大题材表现中,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新近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更是自觉抓住了我们现实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再次把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推到时代精神的高地上。《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深刻的文学思考,生动展开宁夏人民脱贫攻坚的艰难壮丽的历史画卷,特别突出描写了福建人民与宁夏人民在长期的脱贫协作中共同实践的“闽宁经验”诞生过程,从而反映中国人民奔小康,创造自己美好生活,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伟大实践,讴歌了我们新时代的伟大精神。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把宁夏人民脱贫斗争看作是一部时代的史诗,着力表现了这部史诗最华彩的乐章:“闽宁经验”,深刻揭示了“闽宁经验”对中国脱贫攻坚的指导意义。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显然要告诉我们,中国摆脱贫困的斗争,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积极作为的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中国人民应有的贡献。中国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但中国的摆脱贫困的斗争并不会中止。与之相衔接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继续。实际上,“闽宁镇”的今天,也正是中国西部乡村振兴的一个高光样本,“闽宁经验”的意义还在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生活的史诗还在续写,美好的诗还在远方。
邓凯(《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出版,既是“闽宁经验”作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对文学的馈赠,也是文学向深刻变化着的现实生活的一次礼敬。
《诗在远方》具有浓郁的史诗性品格,这源于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由此驱动的国家叙事意识。何建明在《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序章中提到自己想去宁夏和西海固的动因,他说:“想去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看看那里到底穷到什么程度,看看‘没有水喝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这片土地写下了一首崭新的史诗。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一次充满热度的文学书写。情感是文学的灵魂,甚至是文学唯一的灵魂。从这本书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眼泪是滚烫滚烫的,烫得让人心疼;这里的笑容是甜的,比葡萄还要甜。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将小说笔法和诗性写作融为一体,他非常善于虚实结合,既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具体而微的人与事有机结合起来,又不至于让实的拘泥于实而让虚的变得凌空蹈虚、无所凭依;既能充分尊重报告文学的真实意志,又能使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得益彰,让作品呈现一种别样的味道,一种诗性的味道。
郎伟(宁夏大学副校长、宁夏文联副主席、评论家):作为一部作家用心写作、闽宁两地出版社精心打造出版的文学精品,我以为,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有以下思想和艺术特点。
首先,这是一部以宽广的国家大视野,在全面而深入地反映“闽宁合作”背景下,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美好新生活历史征程的时代报告。由于作品关注的是几十年来中国西部乡村社会农民的脱离贫困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恰恰是党和政府这几十年来倾尽全力要解决的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作品便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学深度介入现实生活的现场感。 其次,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精心选择和塑造了一批令人难以忘怀的扶贫干部和基层农民的形象,作者精心塑造这些来自真实生活当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表现了扶贫干部和农林科学家忠诚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也在借脱贫者真实的命运变迁故事,提倡和弘扬一种摒弃“等靠要”的传统思维、以艰苦奋斗精神换取新生活的豪情与壮志。最后,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充满浓郁的生活诗情的作品。在作品的叙事当中,严峻的过去与今天的诗意两相对比,构成了本书的时代颂歌的基调。我想,这当然是生活发生巨大转机和变化所给予我们的馈赠,也是作者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
马金莲(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价值主要在于及时关注时代变迁、忠诚礼赞时代精神、客观记录火热现实、细腻展现生活现场,彰显了坚定不移跟党走、携手共圆小康梦的品质,升华了上下同德同心攻克贫困堡垒的闽宁友谊。我们身在宁夏的脱贫攻坚现场,对这样的主题也有接触和思考,宁夏作家也写了不少相关作品。通过对比来看,何建明与宁夏作家依靠自身体验与技艺、今昔个体感受对比的写法有明显的不同。何建明显然有着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深的思考,因而能准确抓住红寺堡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区、闽宁镇这样非常典型的脱贫样本,而宁夏本土作家往往擅长于进入细节、进入与脱贫群众感情共鸣、体现出作证与代言的姿态,有激励感与参与感,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也往往因为身在其中而视野受限,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脱贫攻坚是时代的重大主题,也是文学创作的重大主题,全国很多作家都在努力书写这一时代主题。何建明的这本《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无疑是其中的大作和力作,是当前聚集脱贫攻坚的一部很具高度的作品,也是全国主题创作与出版方面的一部精品佳作。
马振江(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巡视员、书中原型人物代表):我是扶贫战线上的一名老兵,1985年开始迈入扶贫的征程,从“三西”农业建设到“双百”扶贫攻坚,从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到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再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参与了宁夏的扶贫事业,见证了宁夏的扶贫历程,先后负责过吊庄移民、扶贫培训、闽宁协作等工作,经历了闽宁协作以迄于今的整个过程。
《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通过32万字的篇幅,以平实的语言、丰实的案例、鲜活的人物,深刻地描绘出宁夏西海固地区曾经“苦甲天下”的贫瘠景象,真实地记录了宁夏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区各族干部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摆脱贫困的伟大历程,生动地讲述着1996年以来闽宁协作迈向共同富裕的光辉实践。
全书谋篇布局合理,把控得当。一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解,讲述了宁夏自扶贫开发开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族干部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的关怀下、在福建省等兄弟省区的帮扶下,戮力同心、艰苦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西海固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通过人物访谈、新闻报道,讲述了闽宁协作中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鲜活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倡导、推动闽宁协作整个过程,展现了闽宁两省区25年来按照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擘画的蓝图,聚焦脱贫攻坚、加强长期协作、实现互利共赢,探索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三是全书尊重史实,如实地记录了宁夏移民搬迁的历史过程,“村”到“镇”,“吊庄”吊出了洒满阳光的金沙滩;从“镇”到“区”,红寺堡创造了移民搬迁的经典传奇。
总体而言,我认为《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是一本了解宁夏脱贫史、研究宁夏移民搬迁、宣传闽宁协作的好书。它系统地讲述了宁夏的扶贫历史,理出了宁夏移民搬迁的脉络,突现了闽宁协作的重要节点和关键人物,既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资料性著作。
(文字整理 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