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5月05日 星期三

    一部党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党史教案

    杨树弘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5月05日   20 版)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杨震林著,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4月,58.00元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成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半个多世纪后,这条水渠依然盘绕于太行绝壁,持续为人民群众送来幸福活水。物质意义上的红旗渠,已然完成并续写着它的使命,而精神意义上的红旗渠,已经化为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初识红旗渠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修红旗渠?为什么敢修红旗渠?为什么能修成红旗渠?

        这三个疑问,让笔者想到另外三个“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红旗渠三问”相对微观,后三个“为什么”则非常宏大。而答案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正是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这些问题。通读全书,答案跃然纸上——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于人民,愿意倾听人民的渴望,并带领人民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史学习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才能学深学透学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这是摆在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课题。《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恰如一部鲜活而厚重的党史教案,可启发我们的思考,供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学习参考——从中领略到奋斗者群像的震撼力,发掘到精神细节的价值力,见识到主流本质的卓越性,体会到勇攀高峰的精气神,还能感受到伟大复兴的意志力,从而真正接受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心灵洗礼。

        奋斗者群像震撼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写满“奋斗”二字。奋斗的主角,当然是党领导下的各民族人民群众,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斗志昂扬的中国人。《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展现了一副鲜活生动的“奋斗群像”。在这幅群像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冲锋在前的党员领导干部,紧随其后是广大人民群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工地总指挥马有金、技术员吴祖太、除险队队长任羊成、“农民水利土专家”路银……这是一场参与者超过30万人的持久奋战!在建设红旗渠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践行了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谱写了党史的光辉一页。

        精神细节的价值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有细节。细节最能戳中人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深挖了大量细节,最大程度“复原”了十年修渠历史。如:杨贵书记下乡调研,在老乡家洗了把脸,顺手倒掉洗脸水后才得知,老乡本来要用这水喂猪的,他“心里一阵阵懊悔”。这个细节描写,尽管寥寥数笔,却深刻反映了杨贵作为县委书记那种发自肺腑的爱民之情。再如,建设者们鞋不够穿,李贵县长在捐鞋动员大会上,当场脱下自己的鞋捐了出去。在今天看来,一双鞋子算得了什么?但在当时条件下,那双鞋子代表着物质匮乏年代共产党人的一片赤诚之心。细节背后,蕴含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品格。在物质条件已然丰富的今天,这些伟大精神依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主流本质的卓越性。本书不仅抽丝剥茧、事无巨细地再现了那一段历史,还通过缜密的逻辑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评述了这段历史。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过质疑、反对的声音。开工不久,就有人暗地里批评杨贵劳民伤财,不顾人民死活……甚至于1960年秋,在国民经济十分严峻的形势下,红旗渠一度面临停工。在挫折和压力面前,杨贵等人没有退缩,而是宁愿被撤职、甚至抱着“引不来水,就跳太行山”的破釜沉舟信念,坚持奋斗。书中呈现的反对声音及客观障碍,不仅没有弱化红旗渠精神的厚重感,反而更加突出其弥足珍贵。其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抉择,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这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流本质的卓越性:党同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创造辉煌成就是主流;让人民站起来、让国家强起来、让百姓富起来是本质。

        勇攀高峰的精气神。红旗渠建设过程,淬炼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奋斗有为的精气神,正是持续推动红旗渠建设的精神力量。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山腰上的中国”这六个字,初看似乎“平常”,读完本书后却可能成为你日后难忘的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内有乾坤,不仅指代山上蜿蜒的红旗渠——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一个缩影,还揭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国人民正处在“攀登高峰”的“山腰地带”,这时候万万懈怠不得,更需要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以顽强拼搏的姿态,迈进新征程。

        伟大复兴的意志力。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我们尚处于“半山腰”?当年林县人民如果没有愚公移山般的意志、没有“重新安排山河”的魄力,就不会有红旗渠,更不会有红旗渠精神。《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虽聚焦于红旗渠,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视野将会被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层面——“了解这一百年里中国大地上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洞悉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秘密。”这“秘密”并不新鲜,那就是不负人民的行动力和水滴石穿的意志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保持这样的行动力和意志力。

        作者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后记中表示,希望读者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进而对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有所思考”。学习党史,结合现实,学有所悟,学以致用,这正是学习党史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才能外化为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