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洪波)4月17日,《李学勤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出席会议并致辞,裘锡圭、曾宪通、晁福林、葛兆光、王巍等专家学者通过视频致辞,深情缅怀李学勤先生,高度评价《文集》的学术价值和李先生的学术贡献。
《李学勤文集》收录了李学勤先生自1956年至2018年所撰写的中文论著,约一千万字,分为七大类,即:古史研究(附文明起源研究,共六册)、甲骨学研究(附文字起源研究,共四册)、青铜器研究(附铜镜研究,共六册)、战国文字研究(附古文字学通论,共一册)、简帛学研究(共三册)、学术史研究(附国际汉学研究,共三册)、序跋杂文(共六册)。全套文集共三十册,最后一册为目录和索引。《文集》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介绍了《文集》的编辑过程、特色、出版意义和遗憾。刘国忠介绍说,李先生亲自拟定了《文集》编辑体例,并在病中为每一大类口授了一篇“前言”,讲述自己各方面研究的体会。为体现历史原貌,除修正个别排印错误和为符合国家出版规范的必要调整,收入《文集》中的论著均一仍其旧。值得注意的是,《文集》包含李先生未发表的一些成果,如《访美报告》(1979)、《中国古代史辅导报告》(1981)等;有不少过去不易寻获的论文,如《续论曾国之谜》等;还有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成果,如以笔名“季云”发表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等。刘国忠说,《文集》收录了李先生六十余年治学生涯中的绝大部分成果,但并非全集,留有不少“遗憾”,比如李先生的外文作品、译文、访谈录均未收录,李先生的大量信件以及文件、讲义、读书札记等未纳入。这些内容数量巨大,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
裘锡圭先生深情回忆了他与李先生六十年的交往,对李先生的治学特色和学术贡献作了评析,他说:“在出土文献和古文字领域,李先生不但个人有丰硕成果,而且其引领推动之功,无人可相提并论。”葛兆光回忆起1990年现场聆听李先生发表《走出疑古时代》演讲的情景,“他根据在一张香烟盒大小的纸上写的提纲,就发表了那样重要的一个演讲”。他说,李先生《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一书认为出土文献将“改写”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李先生在“文革”结束后即看到国际汉学的重要性,后在清华大学创办国际汉学研究所。这些,都体现了李先生学术眼光之敏锐和研究工作的开拓性。
发布会后举行了李学勤先生纪念室揭牌仪式,纪念室展出“李学勤先生生平纪念展”。李学勤先生家属徐维莹女士、李缙云先生出席发布会并参观纪念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