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城市的表情

    张秀枫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24日   19 版)

        《大建筑师》,刘元举著,漓江出版社2020年6月,58.00元

        刘元举先生的《大建筑师》是一部严肃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该著书写的对象专业性很强甚至枯燥乏味,对受众的选择和阅读耐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对作家的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也都是严峻的挑战。这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

        作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写作冒险。作品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厚重感完美融合地呈现了新中国自己培养、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建筑师,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地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书写了英雄的传奇和辉煌的篇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陈世民“这一个”有血有肉、有歌有哭的大建筑师的典型形象,也详略得当地描绘了袁镜身、程文生、曹大澄等新中国建筑事业的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群像,说它是一部文学版波澜起伏、壮阔坎坷的新中国建筑史似不为过。

        作家没有停留在廉价颂歌的肤浅层面,而是真实地书写了第一代建筑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蜕变的“苦难历程”。旧有体制的掣肘、身份转换的阵痛、产权辨析的尴尬、与国际接轨的曲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再造等等,都经历了“浴火重生”,用陈世民的话说,就是为了“梦想”而“挣扎”。第一代建筑师们孜孜矻矻的奋斗拼搏,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艰辛复杂,也折射了时代前行的坚忍沉重。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陈世民是个公认的“工作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像一团火,永远熊熊地燃烧。他曾三次创业,到了耄耋之年,仍然老当益壮地驰骋在一线,“老骥何需伏枥”?他历经体制内、股份制和民营完全不同的环境,在充满风雨雷电的时间和荊棘丛生的空间里行走,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不被打垮而昂然挺立、奋勇前行。陈世民百折不挠、英雄不屈的拼搏,昭示了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勇做“排头兵”的时代精神。

        陈世民具有渊博学识和创造性思维,建筑与环境、与人的关系,建筑的现代化、美感和民族化,“建筑是人学”和“建筑首先是商品”等诸多识见独树一帜,走在了时代前沿。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事业的权益,六十多岁仍以永不服输的劲头在加拿大打赢了官司,赢得的不仅是个人的身前身后名,而且彰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风范和执着奉献的精神。

        陈世民不仅是建筑师、设计家,而且是实体公司的缔造者、组织者和奋战在建筑工地和室内装修的实干家,是一位难得的“全能运动员”。

        作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陈世民惊人的适应能力。遇事不是一根筋地死磕到底,而是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调整,与环境友好握手,与世界充满善意合作,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他事业有成的“密码”。深圳蛇口的南海酒店、深南大道上一座座里程碑式的建筑,以及北京、西安、重庆和海外的众多建筑作品,见证了陈世民惊世骇俗、难以企及的伟大成就。

        作家以平视的眼光,把陈世民作为一个情感丰满、个性鲜明的普通人来塑造。他善良、诚实、正直,吃苦耐劳并且苦中求乐,灵魂干净,道德高尚,同时,他也会脾气暴躁地发火,情绪失控地骂人,也会在兴奋或委屈时躲在角落里暗自饮泣。鲜明的性格刻画使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作家在为人物“雕像”时,除了正面发力,还使用了其他艺术手法。从领导、朋友、媒体和家人眼中“他者”的多视角强化主人公的形象;从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个性;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而饱满。多种艺术手法的交织运用,把陈世民的奋发有为、科学精神、胆识智慧、气质风貌和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在人物命运的起伏和人际善恶的交集中,对人性的明灭摇曳进行了观照和挖掘。陈世民遭遇“算计”,被自己含辛茹苦一手打造的公司“裸退”,反映了社会结构对人的压迫和欺凌。残酷的真相,背后是人性的堕落。陈世民遇人不淑,“白眼狼”们的背叛令人心悸,欲哭无泪。人性悲剧的演绎和展示,于不动声色中透出了深入人心的震撼力。

        《大建筑师》的结构颇具匠心,显示了作家驾驭长篇文本的娴熟和圆润。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中轴为顺序、传统呆板的线性叙事窠臼,代之以从陈世民生命中重要的转折、开始创业的元年即1980年开篇,将主人公的命运与时代的巨变紧密纽结。当全书进入高潮时,作家果断地将叙事拦腰宕开,使用倒叙和插叙,回望了主人公的童年、青春和成长。时空切换中,俯拾流云逝水,往事一件跟着一件,话题一个连着数个,故事缤纷,感慨万千。作品的最后,以陈世民一生成就为“分中心”,条分缕析、总结式地再现主人公一系列的成就。起承转合的跳跃,别开生面的建构,引人入胜,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内涵。

        如果苛求,作家的视野似乎可以更加开阔,将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置身于世界建筑大师的格局中去认识和考量,既可表达有识者对人类先进文明的谦卑和景仰,也可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的差异和差距。在向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的同时,批判的锋芒也可更加鲜明犀利,进一步强化思辨意义。

        刘元举先生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作家对建筑和音乐迷恋沉潜多年,在简洁清朗的叙述和充满知性和理性的议论中,注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字里行间洋溢着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的美感,既扎实厚重又有灵动之气。

        建筑是城市的载体,也是城市的表情。那些错落有致、美轮美奂充满活力和张力的建筑,如同人的表情,反映了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而那些“克隆”趋同和奇形怪状的建筑,则无法掩饰地折射了人的苍白和乖张背谬。建筑师将其智慧、心血和汗水奉献给城市,城市则以其恢宏和壮美回馈、抚慰并致敬建筑师。

        陈世民大师已于2015年不幸辞世,然而他的建筑和精神却将永留人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