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之夜》:帕慕克昨日出版长篇小说大作
六十八岁的土耳其大作家、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昨天出版了历五年苦功写成的历史小说新作《鼠疫之夜》(VebaGeceleri)。土耳其读者多有雀跃;土耳其图书业一片欢欣。通过一百二十年前土耳其行省因鼠疫而封岛、谋杀、反叛的故事,帕慕克又一次思考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冲突。
(详见4版)
温儒敏再谈鲁迅:“鲁迅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真切体验”
40多年前,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旅,也是从鲁迅开始的。在他新出的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鲁迅研究就占了很大的比重。温儒敏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视野开阔,功底扎实,自选集充分显示出他治学的路数与特色。“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温儒敏谦虚地说,自己感觉学术上比较殷实、真正“拿得出手”的不多,出版此书,也就是让后来者看看一个读书人生活的一些陈迹,还有几十年文学研究界的斑驳光影。记者采访温儒敏时,还得知他在疫情期间刚完成另外两种书的编写,一是《鲁迅精选两卷集》,二是《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两书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围绕鲁迅与现代文学的话题,我们展开了一些颇有文化思考意义的对谈。
(详见5版)
书展的初心和力量
3月,北京图书订货会重启之际,法兰克福书展也发布官方通告,宣布2021年法兰克福书展,将于10月20日至24日线下重现。资深出版人韩建民曾多次到过法兰克福书展,也曾在此取得丰硕的出版成果,拥有属于出版人的难忘回忆。其实每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不仅是一次图书业务的升华,也不仅仅是一次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对我来讲,乘坐火车在德国这个古老而又能慢下来的国度穿行,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思考和心灵诘问,更是一次身心复原的零压体验。在从法兰克福前往柏林的宽敞的火车上,暂时从国内繁忙的工作环境下抽离出来,你能放松心情,思考人生的一些终极问题。一个人在舒适的火车座位上,看着窗外古老的风景,你能深刻体验光阴的流淌、图书的久远、人性的温暖以及友情的浩瀚。
(详见6版)
马一浮“儒佛会通”的学术意蕴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学经典精义,虽然简约精要,但具有极大的拓展思维空间。比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宇宙与人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以严密逻辑思维的西方论述所不可企及的。“云自无心任去来。”马公一浮先生以儒家入世事业,以佛家淡泊名利,自性心净,壮穆笃行,大有“声闻缘觉,常住十方”之大自在。此为中国儒释道所感化而彰显学人“自性”的典范。梦溪先生的《马一浮与国学》,不仅为理解马一浮学问之要津,还在于滋养学人之心性,明悟亦现“自性”之光明灿烂。刘梦溪先生云:“我说陈寅恪是站在地上,怀着家国的深情和历史的兴亡之感;而马一浮,我说他站在云端,很早就实现了精神世界的自我超越。”作为博识深通,契真卓知研究陈寅恪与马一浮的大学者,此为刘先生至诚肺腑之语。
(详见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