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葛亮新作《瓦猫》以“匠人精神”写匠人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10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匠人精神”是近些年不断引起各界热议的话题,并逐步由专业领域进入日常生活,甚而成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诠释文化传统的一个切口。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葛亮的新小说《瓦猫》,也是对这一话题的回应。

        《瓦猫》事关手艺,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陶艺师三个传统匠种。本书的写作源起是葛亮参与祖父葛康俞教授的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抢救修复工作。葛康俞是著名艺术史学家,抗战期间在四川江津凭借记忆完成的专著《据几曾看》至今仍被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奉为圭臬。因为祖父受损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触了古籍修复师这个行当,亲自体会了一本书可以被完整修复的全过程。修复破损的古籍,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不一定能完成,而经验老道的师傅却能攻克。这一经历感染了葛亮,启发他写下“匠传系列”首篇《书匠》。

        技艺不仅是谋生之道,更是匠人生命体验的集成。匠人们的内在精神品格牵引着葛亮不断切近匠人的命运核心。在此后数年,葛亮深入寻访各地工匠,接连完成《飞发》和《瓦猫》等作品,形成了“匠人系列”。

        《考工记》中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道出了匠人的根本是持守,讲究的是师承。在参与祖父著作的修复工作中,葛亮对“匠人精神”有了新的理解。他自述:“我所接触到的他们,会有一种和体态无关的年轻。在神态上,那便是发自内心。其中之一,就是他们仍然保持着丰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现代科学分庭抗礼的立场上,他们需要通过老法子解决新问题,从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这其实是带有着某种对传统任性的呵护与捍卫。如我写《书匠》中的老董,不借助仪器,以不断试错的方式,将雍正年间的官刻本复制出来。”

        某种意义上,小说家做的也是匠人之技,在纸上游弋人间,需要专注、忍耐及持续不断的好奇心。本书的材料是葛亮多年来走访各地,考察民间手艺所得。小说中非虚构与虚构手法相互交织,再次证明这位小说家对素材运用及掌控的出色能力。如同书中的古籍修复师,葛亮做的是修复时间的工作:将蕴藏在历史肌理之下的枝节精心修剪成型,呈与世人。

        本书破题之作《瓦猫》原型空间为西南古镇龙泉。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龙泉镇既是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亦是抗战背景下西南联大多位著名学者的聚居地,复建的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清华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重要研究院所都在这里。为恰如其分地重构这一文学时空,葛亮作了大量而详实的考察。通过这篇小说,读者既可领略闻一多、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亦可感受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文传统的轴线上,匠人精神与精英文化理念、爱国情怀之间的相濡以沫。莫言在评价葛亮这部小说时说:“葛亮有意识地在传承中国小说的传统、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

        葛亮曾被评论家称为“新古典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瓦猫》延续葛亮的抒情美学,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学者黄子平认为:葛亮创造了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文学叙事语言,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写市井风情错落有致,写时代风云开阖有度,成就了这位华语小说界可期待的作家独树一帜的抒情美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