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米仓山下

    张文敬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10日   19 版)

        《米仓山下的小瓦房》,李姗姗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8月,29.80元

        在我的一生中,于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比在城市要多得多。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常到南极、北极考察,攀登过珠穆朗玛峰,去过天山,到过昆仑山,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的是哪座山?我的回答一定是:米仓山。

        米仓山,这是我的家乡的代名词。

        我和姗姗,都在米仓山下长大。米仓山位于中国大陆从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的第二阶梯,也是中国大陆南北、东西地理、气候过渡乃至生物物种过渡分野的重要地带,更是中华历史文化传播融合的重要连接过渡区。

        米仓山岩层形成的地质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深海处,一层层碳酸钙沉积起来,为后来的喀斯特地貌提供了丰富的石灰岩物质基础;在近海地带,温暖的海洋性气候和蔚蓝清澈的海水环境让大量的珊瑚、海百合、菊石等海洋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为今天的珊瑚玉等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生物物质基础。当地质历史的时针转到距今两亿年至六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米仓山一带历经多次海陆变迁、沉浮隆升,气候依然温暖湿润,海水早已退去,大片原始森林连绵不绝,大量恐龙等大中型陆地动物出没其间……到了距今六千万年的中生代晚期,地球上发生了令科学家至今都无法完全科学解释的何种地质灾变大事件,大片的原始森林连同恐龙家族一起被深深地埋葬在新形成的地层之下……恐龙们的尸骨变成了米仓山恐龙化石,原始森林被碳化成了米仓山煤层。在距今三千万年以来的地球历史新生代的第三纪和第四纪,米仓山再次多次隆起下沉再隆起,直至距今两百多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米仓山终于底定成目前之山形,在第三纪和第四纪以来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下,米仓山又经历了大致最少三次大的隆升沉降与至少18次小的隆升沉降……这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米仓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俊俏模样!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写得很科学很科普,那么在这本书里,你将读到和它完全不一样风格的文字。

        姗姗的文笔生动、细腻、鲜活,就像她的个性一样,天真里有深刻,可爱里有智慧,纯真中富含哲思。在《米仓山下的小瓦房》中,她以独特的经历和写作风格记述了在小瓦房中度过的14年童年时光。在米仓山下,被称作“刘家山”的荒野中,有着迷人的森林、清澈的小溪、裸露的岩石、婉转的鸟鸣,她将农人原生态的生活与川北特有的民俗民风相结合,将精神上的成长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体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北社会的样貌,有童年生活,有乡愁记忆,也有成长心路。可贵的是,她从少女特有的角度展现出一种善良、蓬勃、温柔、高尚的博大生态视野,用直白、朴素、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劳动人民田园耕种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深的爱——这种爱,既有对家人、邻里、乡亲的爱,也有对泥土、树木、山河的爱,还有对生活的爱,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和能量,做一个有追求有信念的人。这种爱,是姗姗文字中特有的元素,也是文章的生命力,是爱,支撑着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我在火车上读到书中的这样一段文字时,它仿佛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让人置身于宁静之中:

        那一天,我见过了最美的风景,也经历过了最精彩的瞬间:

        阳光穿过云朵,云朵穿过风,风穿过雨滴,

        雨滴穿过树叶,我们穿过雨滴。

        阅读这本书,让我亲身感受到词语的魅力。动人的句子不需要太华丽,它就像米仓山间的一棵棵棬子树,恰到好处地排列在那里。

        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轻微的自传体风格,但它并不是写“自我”“情节”“故事”,而是把它化为了“童年”“自然”“记忆”,不局限于写人记事,而是格局与视野的提升,像一只天鹅张开了翅膀,乘着气流,越飞越高,视野越来越大。这种自然、历史、童年的融合,让我这个与姗姗年龄相差几十岁的老人读来也饶有兴致,无疑,她将自己的故事变成了大家的故事,用米仓山来书写着中国故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