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03日 星期三

    一衣带水黄海情深——评《威海,中韩交流的门户》

    徐翔 魏亚平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03日   08 版)

        《威海,中韩交流的门户》,杨机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58.00元

        山东省威海市是胶东半岛东侧的一个地级市,与韩国关系紧密。威海与韩国只隔着黄海,距离很近,就像一条衣带那样窄,威海的荣成离韩国仅172千米,威海的成山头和韩国是隔海相望的。在威海,一周有35班飞往首尔的航班。由于“一衣带水”的缘故,威海与韩国有着特殊的近情、亲情,古往今来,有说不完的故事。正因为如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威海总是走在前面。

        早在1990年中韩建交前,就有了威海至仁川的“金桥”轮客货海上航线,真可谓中韩关系发展的“金桥”。中韩建交后,威海成了韩国企业家来中国投资最集中的地方,是中韩自贸区先行先试唯一城市、中韩商品通关集散最便捷的城市、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全国首个试点城市。威海在中韩自贸区中获得了特殊待遇,以至于单立条款,赋予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建立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权利……

        由山东纪实作家杨机臣历时5年,潜心写作的《威海,中韩交流的门户》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采用了电影的蒙太奇表现手法,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切入和转换,以全景展示的方式,讲述了威海与朝鲜半岛交往的故事,使读者对于中韩交流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其以“唇齿相依,源远流长”作为前言,从“悠久的历史见证”“共同抵御日本侵略”“重启中韩交流门户”三个角度,以大石文化、商周时期开始,纵论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历史渊源和不同时期的历史演进,多角度凸显了威海与韩国一衣带水的紧密联系,真切地展现了威海在中韩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全书分“寻找金家庄”“自古大陆与半岛”“斥山,1984”“走进丽水门”“黄海深情”“山大韩国学院”“定居威海的韩国人”“仁川亚运会圣火”“《中韩自贸协定》下的威海与仁川”10个章节,对威海作为中韩交流的门户地位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位记述。

        作者以中朝、中韩历史为大背景,以历史事件做素材,用文学方法对威海韩国交往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等进行描写和叙说,让一些沉重、枯燥的历史话题活了起来。

        本书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题明确、主线清晰。从章节设计、历史跨度、突出当下等角度着眼,通篇主题明确,彰显中韩交流和友谊。自古至今,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黄海两岸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亲密联系不变。第一章“寻找金家庄”,就以金树召老人寻根之旅为轴线,从清朝末期韩国老人金童遇海难、落脚威海成山说起,到其辗转迁徙,直至发展出一个庞大家族、完全融入中华民族,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韩、中朝两国人民的紧密关系。

        二是先论后述、结构新颖。通过“前言”论述的方式,交代中韩关系的渊源、脉络、人文交往等命题。作者采用小角度切入、大章节布局的手法,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吸引读者。然后,溯源历史源头,将故事纳入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一气呵成。例如第三章“斥山,1984”,作者从一片唐代莲花瓣瓦当开始,详细介绍了中韩文化交流的产物——赤山(古亦称“斥山”)古法华院遗址的发现、确定,以及后来重新修建的过程,体现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中韩两国人民对于发展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热切期盼。

        三是资料翔实、生动具体。作者博采众长,广泛发掘历史和现实资料,访问事件亲历者、查询典籍,迈开双脚深入民间调查,选准不同年代的重要事件布局写作。例如“‘金桥’轮通航”一章,作者以美籍华侨毕鉴国先生为主线,多角度描述了中韩两国各层次人员为威海至仁川通航所做的积极努力。用“金桥”轮通航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充分表达了中韩两国人民对于发展彼此关系的美好意愿。“定居威海的韩国人”一章,通过采访如今在威海生活、工作和创业的四位韩国人,从微观层面展示了中韩友好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经济交往机会和幸福生活。

        四是彰显人性、以情动人。挖掘刻画人性,突出人物细节,也是本书的亮点。如,前文所述的韩国渔人金童,上世纪80年代为打开中韩交流大门、在建设赤山华法院中日夜操劳的威海市退休干部田正祥,为搭建海上“金桥”、开通中韩第一条海上通道穿针引线的美籍华人毕鉴国,来威海乳山投资建厂、23年在威海厂区所在地过年的韩国企业主金秉助,就读山东大学(威海)的韩国留学生李青熙等,作者带着感情对他们调查采访,有血有肉、动情地展示了威海这座城市与韩国的紧密联系。

        五是记录当代中韩交流重大事件、面向未来。作为中韩交流的前沿城市,威海与韩国的关系一直走在中韩友好交往的前列。书中以山东大学首任韩国学院牛林杰院长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介绍了山东大学(威海)韩国学院在中韩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以威海举办2014年仁川亚运会火炬接力为线索,多角度展示了中韩两国地方政府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所做的努力。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详细描述了中韩双方各层级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所做的努力,记述了威海和仁川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被列入协定正式文本的过程和对于威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对未来美好的前景予以展望。

        本书作者杨机臣是土生土长的威海人,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首批特聘专家,威海市民族复兴研究会秘书长。2015年被授予威海市文化名人称号。多年来,他怀着深厚的威海情结,出版了多部关于威海的文学和摄影作品。如《威海背影》《威海人家》《威海,守卫中华最古的海》《我的威海湾》《海隅印记》《威海渔乡风情》《乡愁何时了》等。

        为了写作此书,他不辞劳苦地穿梭于威海官员、老渔民及中韩商人之间,做了大量的访谈,搜集了许多有关威韩之间交流的第一手资料。如寻访金家庄旧址,登门拜访为威海与仁川通航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毕鉴国老人,亲眼目睹了“金桥轮”通航盛况,采访韩国商人金吉珠、留学生李青熙及家人等。然后,他对所搜集的素材以及多年积累的中韩关系方面的文献史料条分缕析、融会贯通地进行加工整理,给读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生动的中韩交往的故事。

        该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系统的历史内容,特别是对威海在中韩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内容真实且非常宝贵,对于读者了解威海和朝鲜半岛历史大有裨益。

        专家学者对该作品和作者给予很高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蕴岭先生,站在中韩关系发展的高度,认为此书“纵论古今、追踪调研、以实为据、以情叙事,把威海与韩国的源远流长的关系放在历史长河、家国情怀与人间亲情的视野下叙写,细细读来,耐人寻味”。

        中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牛林杰则以专业学者的角度,认为“作者以敏锐视角和自觉担当精神,耗时数年,创作出一部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作品立意深远,定位准确,视角广阔,主题突出,故事感人”。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顾问姚鸿健教授则非常感佩于杨机臣先生的执着,评价他“为拯救威海的历史文化,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他耐得住寂寞——默默地‘单打独斗’、无怨无悔;他忍得下辛苦——四处奔走、青灯黄卷;他也担得起荣耀——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威海,中外交流的门户》确实是一部历史视域下的大跨度纪写中国威海与韩国关系的力作,值得一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