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3月03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

    关注“世界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

    孙敬鑫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3月03日   20 版)

        《世界大变局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左凤荣主编,商务印书馆2020年12月,68.00元

        在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的重要性逐年提升,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大国在国际社会承担着重要责任,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角色,掌握国际话语权是其参与国际事务、设置国际议程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要方式,因此,争夺国际话语权成为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重要方面。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与自身地位相称的话语权也是中国跻身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将国际话语权作为重要课题,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涌现了一批阶段性成果。经专业网站检索筛选发现,目前国内出版的研究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专著有10余种,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400余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左凤荣教授主编的《世界大变局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一书,聚焦大变局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将这一课题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书也是中央党校校级重点课题“世界格局变动下的中国话语权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该书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世界大变局及其对国际话语体系的影响、中国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对国际话语体系的影响,提出大变局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分析了中国的新理念对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作用,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很多新理念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对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在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该书认为,掌握国际制度性话语权对增进国家利益发挥切实的作用,并从中国积极参与的多个领域讨论了中国提升制度性国际话语权的问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推进全球治理的新模式。该书还总结了美国、苏联、印度、英国等在国际话语权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策略建议。

        相比此前国内推出的同主题图书和其他相关成果,该书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该书既坚持中国立场,又树立国际视野。提高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现实需求出发,本书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而展开的,如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取得的成效、可行的切入点、务实的路径选择等等。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冷眼向洋看世界”,时刻关注“世界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坚持借鉴“他山之石”。

        二是该书既分析问题,又尝试解决问题。该书既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更有解决问题的自觉。概述明确提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我们的综合实力不匹配,与我们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不匹配,与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不匹配。为此,作者在总结前期探索和他国经验教训基础上,着眼后疫情时代,提出了坚持文化与道路自信、灵活运用“另起炉灶”和“借船出海”两种策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作用等资政建议。

        三是该书既总结成就,也不回避矛盾。该书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取得的重大进展,但也明确提出了面临的内在短板与外部压力,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虽然我们率先实现经济恢复发展,主动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但我们还是受到来自西方的攻击,凸显了中国在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弱势地位。这一客观现实,是我们加强话语权建设的起点。

        四是该书既有宏观论述,也有微观研究。本书的作者团队均来自国家级的专业智库,主要从事国际问题和国际传播的研究工作。该书把国际话语权建设放在世界大变局的大历史背景之下,并对国际话语权的内涵、外延、定位等基础性问题作了全面回答,同时还研究了贸易、安全、金融、气候和海洋等专门领域治理的国际话语权问题,也研究了一些大国在话语权建设方面的个案,实用性很强。

        五是该书既有学习借鉴,也有探索创新。为避免低水平重复,该书对学界的前期成果进行了认真消化吸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在基本概念上,该书对尚在讨论中的国际话语权作了清晰界定:它反映的是一种国际政治权力关系,主体是各种国际行为体,特别是民族主权国家。该书讨论的是国际层面的话语权问题,不是国家内部的话语权。作者还将国际话语权分为舆论性话语权和制度性话语权,认为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提出要善于把舆论性话语权转变成制度性话语权。该书还提出,在国际话语权背后起作用的主要是国家实力,但国家实力不会自动带来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增强国际话语权需要逐步推进,需要有一系列的策略运筹等等。

        总之,该书虽然不是一部系统性著作,但对当前国际话语权的关键问题均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这对相关工作部门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是一本具有很强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参考书。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有益启发和思考。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世界变化太快,风险与挑战常常难以预料。这次新冠疫情危机对大国关系和国际话语权问题会产生严重冲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要继续”。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叠加,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要享有与国力相称、与利益相符的国际话语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政界与学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总结与研究,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解决好我们自身的问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也必将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筑人类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