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网络上也有一个很火的话题“为什么北方很少有古镇?”而翁丁村老寨的火灾,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关注。结合这两个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传统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把脉支招。(2月19日《光明日报》)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而言,长河上下、大江南北,史前遗址、万里长城、明清城墙、古代“大院”、文化古镇、山水园林等文化古迹,参差错落,各有特色,共同装点着大好河山,共同温润着现时代的美好生活。无论是从统计学还是经济学角度,以新奇的角度去聚焦和谈论一个具体点位上的“问题”,意义其实并不很大。文化乡愁何所寄托,传统村落保护之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建设性路径到底能否拓得更宽,翁丁村老寨火灾的教训到底如何有效汲取,或许才是更根本更紧要的课题。
线性划定的古今之别,和今天融合活泼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生态,已经显得有些不搭调了。相反,我们去仔细观摩热度持续不减的春节旅游热点区域,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太古里,杭州西湖,西安大唐不夜城,吸引人们的,恰恰是古今交融的质感,是活泼鲜亮的生活实感。同样的,那些超高人气的南方和北方的古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满了真切而热辣的人间烟火气息,是生活+生意,甚至像成都那样是生活+美学。而不是只有拆旧建新或者外来开发者把在地居民的“老房子”“旧院子”甚或古村落整体盘下来,让原住民搬迁别处,搞一帮商贩来做生意。传统村落的美,不仅仅是原式原样原材料的建筑格局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那股子浓浓的农耕社会人情味和乡土礼俗的原野气。用纯粹工业化的、教科书上的“现代化”格式框来裁剪、涂抹,不排除可能会有一时抓取眼球、短期盈利之效,可长久下去,一定会重蹈丽江古城那样商业化过于恣肆、文化味渐趋凋零的覆辙。
古镇保护,要在文化传承的历史逻辑中找寻新出路,“保护第一”的原则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防患于未然、动态应急不掉线,原真性的呵护,需要从最基础的榫卯构件和最本色的在地居民做起,让久远传承结合与当下生态的那种乡村气韵始终生动、潺潺不绝;古镇保护,不必讳言“经邦济世”和民生为本意义上的那个“经济”,宜农则农,适商则商,动静结合、适度有为,而不是模板复制、削足适履、南橘北枳;古镇保护,要以人为本、以文为重、以心换心,唤起更多当地文化人和文保专家、创业青年、在地居民的积极性、参与度,成为群众性、持续性的长长久久的事业。
西安市新城区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