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

    学界反思四十年来中国史学

    本报记者陈菁霞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1月27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在中外学术交流方面,我们处于一种‘入超’状态,中国史学的全球化过程大率是单向的,我们是一个接受者,不是创造者、领跑者,甚至不是一个主动的、有创造力的参与者。我们是‘被全球化’的。在引进形形色色新史学品种时,我们更多是从方法论层面着手,对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并不深究,这样一种状态,使得相关史学实验只停留在浅表层面。”在日前华东师大举行的“20世纪以来的中华学术与外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郭震旦认为,中国史学出现了与世界史学相同的“后现代征候”,执拗于碎片化、微观化的历史写作。他认为,历史的全球化使得国际学术共同体成为可能,一些非西方国家学者在北美、英国、澳洲大学中已占据重要学术地位,对此我们还有差距。与世界史学界的合作研究还比较少。按照李怀印的说法,欧美世界一流大学历史系,在历史系教师和博士生中,从事本国史研究的占四分之一,其余从事跨国史的研究。中国史学研究在选题的全球化方面差距很大。

        历史不同、国情不同,各国的史学有自身传统和追求。本次会议由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通史研究室、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华东师大中国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40多所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的80余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史学”“中外学术交流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国学与西学”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胡逢祥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如何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如何建立起中华民族应有的文化话语权,如何理性看待中西文化的未来关系等问题,又一次摆到了人们面前,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