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细节中的宏旨

    ——读《谭嗣同年谱长编》

    张玉亮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1月06日   10 版)

        《谭嗣同年谱长编》,张维欣著,岳麓书社2020年10月第一版,80.00元

        好友张维欣多年精心结撰之作《谭嗣同年谱长编》,我是最早的读者之一,也一直关注甚至参与到她的研究中,对这部书早就有很多话想说,但提起笔来,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和她一同研讨乃至争论的细节,怕流于琐屑而无关宏旨,故此迟迟没有写下一字。今书已面世,无可再拖,遂提起笔来,努力寻绎这部著作在谭嗣同研究乃至近代史研究中的独特之处。

        这部年谱的谱主,被人们贴上英雄的标签。这里所说的人们,不仅有通过历史课本了解到“戊戌六君子”的普通大众,也有近代史领域的专业学者。学界的共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第一个研究范式就是“革命史观”。谭嗣同是作为维新先驱、变法烈士而进入学界研究视野的。而随着学术进步和文献发掘,学界对革命史观下肯定光绪康梁谭、贬抑慈禧荣禄袁世凯的价值判断,以及关于“训政”“围园”“告密”等重要史事的考订,都有不同于以往的新成果、新探讨。简单说来就是,以往被充分相信的康梁一方的记录,渐渐被证明多所歪曲篡改,戊戌政变非袁世凯“出卖”所致,维新派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无失误,特别是康有为的人格在后来被证明不乏瑕疵。事实上,维新运动的研究近年来渐呈式微之势。但看到2018年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的应景文章里,有学者提出谭嗣同研究已经高度饱和之说,还是不免发出感慨:以往热过、过热的研究,真的“饱和”了吗?这部《谭嗣同年谱长编》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年谱长编》截断众流,既不趋革命史观之时,也不趋解构革命史观之时,从最扎实的文献工作出发,反而取得了丰硕而可喜的成绩。

        作者本非近代史专业出身,而是工科专业。戊戌研究圈内最为作者推崇的学者茅海建先生,尚有资料获取不易之叹,非科班的标签,使得作者在完成这部著作时所费心力远非常人所能想象。当然,努力未必有收获,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我也遇到过不少枉抛心力的“民科”之作,但这部《年谱长编》则令许多业内专家刮目相看。其中最令我心折的,是对文献史料的搜集、排比、研讨、考订等一系列工作。书中对重要问题得出新见、有所补正或驳正之处颇多,如对浏阳算学馆与算学社具体建立过程,谭嗣同受张之洞委派赴日始末,夜访袁世凯为康有为指派等史事的梳理考证,都令人信服。而这些成果的获得,无一不是凭坚实的文献功夫。

        《年谱长编》解决了什么大问题吗?乍一看并没有,只是丰富了关于谭嗣同的若干细节而已。然而这细节之中蕴藏着宏旨。近代西方史学的引入,深刻改变了原本重视人物的传统史学的走向。人物成为了事件的附庸,与所谓大事、大势看似关系不甚密切的细节被研究者大量遗弃。以我相对熟悉的近代人物文集日记编纂来说,《吴虞日记》删除了大量的生活细节而仅保留与读书、思想相关的内容,《刘光第集》则既不保留原本编次又不按照时序或文体排列,而以最能反映作者“思想倾向”的《甲午条陈》开篇。所谓的人物研究、思想研究,也往往不是建立在以文献为基础的对人物整体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抽离了丰富细节的人物,沦为没有血肉的脸谱,或某一观点的论据,与孟子所言“读其书,论其世,不知其人可乎”的教诲渐行渐远。而《年谱长编》却是以大量的细节,还原谭嗣同的本来面目。作者着重分析了可能在一些人眼中连“经历”都算不上的情感片断,如谭氏的两次“苍然之感”,看似枝节,但只有对谭有相当熟悉,才能体会到,这种情感体验,与其《仁学》思想的形成大有关系,乃至可视为谭后来以身殉道行动一脉相承的逻辑起点。以我所见,也只有张灏先生曾对此给予足够重视。作者并不追赶情感史等时髦标签,但谁又能否认这种细节所蕴藏的宏旨呢?

        本书中也不乏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局势的重视。如对谭嗣同西北生活经历的记述,就是在沙俄分裂阴谋、西北战乱的背景下展开的,并首次提出《六盘山转饷谣》与当时战事吃紧乃至谭氏自己的甘肃粮台效力经历密切相关,只是限于体例未能充分展开——好在在这方面,有作者参与的《谭嗣同诗注》值得期待。

        作者是抱着替谱主写日记的初衷写作此书的,研究者或许会当作资料汇编,而相信吸引更多读者的,是作者经年艰辛之下刮垢磨光而熠熠生辉的那些细节,它们真实、饱满、生动,使历史人物变得如此亲切可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