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民国社会生活变革的全景写照

    周溯源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2月30日   10 版)

        《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册),左玉河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280.00元

        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国门的开放,其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斗争、新旧交替、新旧并存的多样性特征,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新近主编出版的《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册,105万字)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民国社会生活的变革与面貌,是一部很好的专史著作。

        该书内容丰富厚实,涵盖了民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方面面,共分十二章,涉及劳动生活、衣着与服饰、饮食生活、建筑与住房、交通与出行、婚姻习俗、丧葬礼俗、节日节庆、娱乐休闲、宗教生活、社会交往、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等,是民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写照。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了将中国引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短短三个多月中,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推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革。这些措施主要有:改革旧的官僚习气,废除繁文缛节,官阶无论大小,一律着制服,一律实行低薪,一律都是“人民公仆”,并非“特殊之阶级”;改革社会,禁止种植大烟和吸食鸦片,禁止赌博,劝禁缠足,限期剪辫;禁止刑讯、体罚,禁止贩卖人口,禁止蓄娼,改称谓,废跪拜,倡导婚姻自由,允许妇女参加政治活动,等等。“自由尽是新风尚”,成为一股新的时代潮流。

        然而,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革,并非顺风顺水,而是趋新与守成并行,激进的变革与传统的惰性角力。旧式的传统礼俗尽管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陋习,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式社会礼俗尽管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因为有着很多优点和长处,却显示了无限的发展生机。延续不变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剧烈变动的近代生活方式同时并存,从而使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的复杂图景。

        通过对社会生活本身复杂性的研究,作者看到了民国社会生活中的变与不变:基本不变是社会生活的底色,变动是社会生活的常态,社会生活正是在变与不变的冲突与调适中前进的。政治鼎革、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必然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民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宗教信仰、节日节庆习俗等方面的变动。

        民国时期地域广阔,各地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甚至差别较大,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各地的服饰、民居及日常饮食,该书分别介绍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的不同特点。如关于婚丧习俗,该书分别叙述了天津的旧式婚礼、河北蠡县的“三礼”、河南淮阳的“喝喜酒”、云南的旧式婚礼、广州的“骂哭”婚礼,还介绍了东北地区的“礼殡”丧俗、山西沁县的繁琐丧俗、河南偃师及浙江金华的旧式丧俗等,这些都在书中娓娓道来,使人颇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在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变化方面,西方近代新科技发挥了较大影响。如电、自来水、电影、广播等,逐渐进入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进而推动中国民众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该书还具体论述了西式服装的流行、西方餐饮文化的推广、西洋建筑的发展、西方交通工具的引入、西式婚礼的引进、西方节日节庆的传播、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传播、西洋戏剧、歌舞及电影的流行、西方社交礼俗的传入等,新旧交替,五光十色。

        民国社会生活中部分习俗的变革,决非政府的强制手段所能解决。民众日常习惯势力是深厚强大的,在民国时期推行新式婚丧礼仪、采用阳历、废除中医等问题上,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些在本书第六、七、八及十二章中都进行了专门论述。该书揭示了一个规律,社会变革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远比政治革命困难,也更具有渐进性和缓慢性。政府在推行带有移风易俗性质的社会变革时,必须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在剧烈的对峙与冲突之后,政府与民众必然要进行妥协与调适,寻求“渐衰渐胜之道”;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与调适,乃社会进步之正态。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演进,正是在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峙与调适、新势力与旧势力的冲突与妥协中进行的。在移风易俗过程中,对民众的传统陋习既不能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手段,欲速则不达,只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种经验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

        由于民国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资料很多而且分散,为写好本书,作者们在资料搜集上用力颇深,运用的史料十分丰富。如在档案及资料汇编上,该书使用了《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社会史料丛钞》《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等。民国时期的名人日记、书信、文集中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乏记述,也为本书所重视,例如使用了《那桐日记》《退想斋日记》《邵元冲日记》《陈光甫日记》《汪康年师友书札》《饮冰室合集》《张文襄公全集》等。同时,该书还重视利用民国各地的报刊资料,也构成了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少年中国》《国闻周报》《国民政府公报》《申报》《中央日报》《扫荡报》等。正是由于这些丰富资料的支撑,确保了本书内容的扎实可信。当然,如果该书能使用一些在华外文报刊资料及在华外国人的亲历记述,则会多一个视角,增加读者对民国社会生活的了解。

        该书在内容、观点上有较强的创新性,加上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笔简洁,很有可读性,不仅能够帮助普通读者了解民国当时的生活原貌以及历史沿革,也可为专业的史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如果篇幅允许,增加一些图像资料,就会更加生动形象了。该书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及中国历史研究院“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2019—2020)”,也说明了其重要价值。由于民国社会生活涉及面宽,区域辽阔,内容复杂,该书论述尚有未尽之处,后来者可以继续扩展深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