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2020永远的怀念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2月30日   05 版)

        池志强(1924-2020)

        2020年1月7日,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池志强1924年11月16日出生于浙江湖州。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8月至1949年8月,他就读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是我国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是防护辐射损伤特种药物研究和6003国防科研大协作组的首席科学家。他注重军民结合,开创了强效镇痛剂和神经受体研究新方向,是国内最早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戴骢(1933-2020)

        2020年2月7日,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戴骢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戴骢原名戴际安,1933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1950年毕业于华东军区外语大学俄语专业,先后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戴骢一生译著颇丰,为俄语经典文学在汉语中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翻译出版的《金蔷薇》《哈扎尔辞典》《蒲宁文集》《布尔加科夫文集》《骑兵军》等译著,因其精湛的译笔和瑰丽的文字为读者喜爱。1987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荣誉证书,2005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他还是俄罗斯政府“高尔基奖”获得者。

        段正澄(1934-2020)

        2020年2月15日,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在武汉逝世,享年86岁。

        段正澄1934年6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57年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六十余年来一直工作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国家重要需求的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2011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论文200余篇。他所领导的教学与科研团队,199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状。

        金敬迈(1930-2020)

        2020年3月15日,《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金敬迈1930年8月1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创作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领域跨越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话剧《欧阳海》《神州风雷》,电影《铁甲008》,电视剧《欧阳海》。其中《欧阳海之歌》发行超过3000万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怀。2010年12月获得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刘志琴(1935-2020)

        2020年4月8日,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志琴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刘志琴出生于1935年11月,江苏镇江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早年致力于研究晚明的党派斗争和东林党的兴衰,后转而研究晚明社会风俗、社会习惯。其明史论著《晚明文化与社会》《商人资本与晚明社会》《晚明史论》《张居正评传》在学术界有口皆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史的复兴和重建,为学术界“文化热”的兴起作出了贡献,后于1988年提出了结合社会史和文化史两种研究路径的设想。此后,她倡导并率领文化史研究团队,开拓了社会文化史新学科,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另著有《中国文化史概论》《礼俗文化研究》等,主编有《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中华智慧集粹》《都市潮》《百年变迁》等丛书。

        仲跻昆(1938-2020)

        2020年4月13日,著名翻译家、阿拉伯语专家仲跻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仲跻昆1938年2月12日出生于辽宁大连。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并留校任教,2005年退休。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兼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2011年获“沙特国王世界翻译奖”荣誉奖,2018年获颁中国翻译界的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仲跻昆长期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学教学,培养的数代学生已经成为阿拉伯语界的中流砥柱和中阿交流的友好使者。他撰写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通史》等著作,填补了我国阿拉伯文学史领域的空白。编著有《阿拉伯现代文学史》《第一千零二夜》《东方文学史》(副主编之一)等,译有《难中英杰》《沙漠——我的天堂》《纪伯伦散文诗选》《泪与笑》《库杜斯短篇小说选》《阿拉伯古代诗选》《本来就是女性》《一千零一夜》《努埃曼短篇小说选》等。

        方克立(1938-2020)

        2020年4月21日,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方克立1938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1962年10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2年12月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1994年2月至2000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世纪80年代,方克立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方克立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和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贡献卓著。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方克立文集》等。

        罗宗强(1931-2020)

        2020年4月29日,著名学者罗宗强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罗宗强1931年生于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64年毕业后至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任教。1975年调回南开大学学报和中文系工作。曾任唐代文学学会、李白学会、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中国李白研究会顾问,《文学遗产》杂志编委等。

        罗宗强开创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方向,以其独创性、系统性与有效性享誉国内外学术界;在文学思想史、庄子、《文心雕龙》、李白、杜甫等领域成就卓著;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明代文学思想史》等著作,被学界视为学术精品。他所创立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曾被国内学界称之为南开学派。

        叶永烈(1940-2020)

        2020年5月15日,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重要作者,21岁所写、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版即发行160万册,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他早年主要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其科幻小说题材广泛、影响深远,被学界视为中国科幻第二波浪潮的发起者之一和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纪实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红色三部曲”,系列长篇《“四人帮”兴衰》,此外还有《陈云之路》《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等。2015年开始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万卫星(1958-2020)

        2020年5月20日,著名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万卫星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万卫星出生于1958年7月,湖北天门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电离层电波传播、高层大气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在电离层与大气层的耦合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系列成果。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卫星1992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是九三学社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邹逸麟(1935-2020)

        2020年6月19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邹逸麟1935年8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是继第一代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开创者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之后,学界公认的历史地理学科带头人,是第二代历史地理学者中影响最大的学者。上世纪60年代,邹逸麟开始从事运河史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在《光明日报》和《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系列论文;70年代末开始从事黄河史研究,出版《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8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历史环境和经济区域的研究,写出了《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等论文,引起学术界重视。其中《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在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肖碧莲(1923-2020)

        2020年6月30日,著名妇产科内分泌学和计划生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碧莲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肖碧莲1923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仁济医院工作。1978年10月调职北京,参与创建北京计划生育研究所(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碧莲从事妇产科内分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是我国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领域的著名学科带头人之一,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际家庭健康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聘为顾问。她倾其一生,研究生育调节机制和适合中国妇女的避孕药具。她领导的团队率先研制成功1/4剂量口服避孕药,减少避孕药的副作用,使我国低剂量口服避孕药的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甾体避孕药具的临床药代动力学及卵巢功能调控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许其凤(1936-2020)

        2020年7月2日,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许其凤1936年1月5日生于天津。1953年10月入伍,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等,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其凤是我国导航定位领域的专家,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定位领域教学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参加了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顶层设计,提出并实现了北斗二号卫星星座设计方案,为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作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王家范(1938-2020)

        2020年7月7日,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上海辞世,享年83岁。

        王家范1938年9月22日生于江苏昆山。1957年考入华东师大历史学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从教半个世纪,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在明清江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对于史学理论与方法多有探索和创获。他于1989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刍议》,是中国社会史研究重新开展的奠基性研究成果,推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史研究恢复并重新发展。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的航程》《明清江南史丛稿》《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等,主编《大学中国史》《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等,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

        郑守仁(1940-2020)

        2020年7月24日,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在武汉逝世,享年81岁。

        郑守仁1940年1月出生于安徽颍上。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1994年至2017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从事水利工作五十多年,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流、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1994年起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他长驻施工现场,及时解决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难题,为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工程设计、施工作出了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三峡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等17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张世英(1921-2020)

        2020年9月10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世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张世英生于1921年,湖北武汉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自1952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第一学术带头人。2012年获北大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5年所著《哲学导论》一书获思勉原创奖。2016年,北京大学设立“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2017年受聘为世界哲学大会荣誉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与自我》《哲学导论》《天人之际》《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张世英文集》《哲学思问》等20余部。

        郑克鲁(1939-2020)

        2020年9月20日,著名翻译家郑克鲁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郑克鲁1939年出生于澳门,广东中山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外文所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武汉大学法语系任系主任并兼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1987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工作。曾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上海翻译家学会副会长。曾获法国政府颁发的“一级文化交流勋章”。

        郑克鲁是著名的法语文学翻译家,在他60年的翻译学术生涯中,完成了1700万字文学翻译、近2000万字著作和编著。他翻译的名著包括《悲惨世界》《红与黑》《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他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是学生们普遍使用的教材。其他如《法国文学史》《法国诗歌史》等也有很大影响。

        欧阳中石(1928-2020)

        2020年11月5日,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京剧艺术家,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欧阳中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1928年10月生于山东泰安。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长达28年。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逻辑学,并主持创办首都师大书法学科。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等。

        欧阳中石在国学、音韵、戏曲、绘画、书法文化等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书法为研究方向而设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书法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第一个书法类艺术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创建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书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主编、撰写有《中国书法史鉴》《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章草便检》《书法与中国文化》等。

        樊发稼(1937-2020)

        2020年12月6日,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樊发稼出生于1937年2月,上海崇明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等。

        樊发稼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评论集《爱的文学》《儿童文学的春天》《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回眸与思考》,作品选集《兰兰历险记——樊发稼儿童诗选》《樊发稼儿歌》《樊发稼寓言集》《樊发稼童话》等50余种。曾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专著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金骆驼奖、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等。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头,也是一个被众多人祈祷可以抹去的年头。

        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也见证了很多,疫情汹汹,断路封城,迷惘愤懑,撕裂又弥合……白衣执甲,国士无双,众志成城,重启与新生……

        世界从来不是那么好,却也没那么糟。当我们还没走出家门的时候,桃李已经怒放;当我们重振活力的时候,草木自行萧条。跳开个人悲喜去看世事,会清楚,哪些是根本,哪些是虚妄。人生可以怎样度过呢?只知道,人死后能留下的,不是自己得到过的东西,而是曾经给予过他人什么,给予过世界什么。

        纪念在2020年逝去的生命。 ——编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