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大奖

    勒泰利耶以烧脑小说《反常》赢得法国文学最高奖

    马茨内夫事件揭开勒诺多奖紧密抱团、不可撼动的朋友圈作家呼吁推翻法国文学奖的三座大山:巴黎中心主义、老人化和父权制

    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2月23日   04 版)

        埃尔韦·勒泰利耶及其龚古尔奖获奖小说《反常》。摄影:夏尔·普拉蒂奥

        六十三岁的法国实验作家、科学记者、数学家和语言学教授埃尔韦·勒泰利耶(HervéLe Tellier)以其描写双重人生的小说《反常》(L’anomalie)获得了2020年的龚古尔奖。

        龚古尔奖与乌利波

        由于龚古尔包房所在的巴黎德鲁昂大饭庄被政府关闭,今年的颁奖典礼没有复现往年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龚古尔学院仅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宣布了勒泰利耶的获奖。

        勒泰利耶是科班出身的数学家,但最终转向了文学,1992年加入实验文学团体乌利波,现任该团体的主席。

        “数学的世界是无情的,我更喜欢文学的世界。”他在12月12日告诉法国新闻周刊《电视、广播和电影》。

        这是首次有乌利波成员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

        《反常》是一部“逻辑与魔幻交汇”的多声部惊悚小说,仿佛写在纸上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讲述了巴黎到纽约航班上众多乘客的双重生活,在龚学院终评阶段的十票中独得八票而胜出。

        《观察家》杂志借用乌利波象征人物乔治·佩雷克的书名说,《反常》是一部“双重人生拼图版”。小说的叙事者是十一位乘客,包括爱家男人和兼职杀手布莱克、厌倦了在谎言里生活的尼日利亚流行歌手“苗条男生”、律师乔安娜、数学家安德烈和作家维克托·米塞尔。他们在2021年6月和几百位乘客一起,从巴黎飞抵纽约,却发现自己的航班和另一个版本的他们早在三个月前就抵达了。

        《反常》是勒泰利耶的第二十一部小说,今年8月由加利马尔社出版。

        袁俊生译勒泰利耶著《说烦了爱》(Assez parléd'amour)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在2014年引进中国。它以骨牌游戏的结构,讲述了两对婚外恋人的故事,且多有新奇手法。如情夫伊夫登台演讲时,其情妇的丈夫就坐在台下。小说至此以左右两栏行文,左栏是情夫的讲稿,右栏是丈夫的内心独白。

        《反常》也是如此,最后一页的文字突然变成了沙漏形,一行比一行少。其间的空白,要靠读者自行填补。漏到最后三行,每行只剩一个字母,刚好组成一个“完”字。

        勒泰利耶多才多艺,不仅在巴黎第三大学教授新闻学,还在巴黎五大开编辑实践的课。

        龚古尔奖贵为法国头号文学奖,但奖金只有十欧元,约合人民币七十九元。不过,获奖作品可借此在书市上一飞冲天,销量增长往往可达四十万册,甚至更多。

        去年的龚古尔奖颁给了法国记者和作家让-保罗·迪布瓦(Jean-Paul Dubois)描写加拿大法语区监狱生活的第二十二部小说《不是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方式活在世上》(Tous les hommes n'habi⁃tent pas le monde de la même façon)。

        勒诺多奖与马茨内夫

        龚古尔奖的小弟弟勒诺多奖一同开奖。

        此前,巴黎文化圈早有传言,今年该奖一定会颁给女作家。而她们一定会拒绝该奖。

        只猜对了一半。

        果然是两个女作家。

        五十八岁的法国作家玛丽-埃莱娜·拉丰(Marie-Hélène La⁃fon)以所著二十世纪家庭史《儿子的故事》(Histoire du fils)胜出。小说主人公安德烈由姨养大,不知生父何人。父亲的缺失像“一只铁手压在胸口”,在心里留下一道深渊,不仅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复,反而日益扩大和加深。

        勒诺多奖的随笔奖颁给了四十八岁的加拿大魁北克作家多米妮克·福捷(Dominique Fortier)所著传记《纸城郭:埃米莉·迪金森的一生》(Les Villes de papier:une vie d'Emily Dickinson)。

        但是,拉丰没有拒绝该奖。福捷也没有拒绝。

        一年来,勒诺多奖因为马茨内夫事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今年1月2日,四十七岁的出版人瓦妮莎·斯普林戈拉(Vanessa Springora)推出畅销自传体小说《同意》(Le consente⁃ment),指证八十四岁的老作家加布里埃尔·马茨内夫(Gabriel Matzneff)曾在五十岁时勾引时年十三岁的她,并与十四岁的她发生性关系,引发法国舆论巨大震荡。

        中华读书报从今年年初开始,连续报道了《同意》一书及其引起的复杂反响。几十年来,马茨内夫屡次描写他对少男少女的喜爱,也承认曾与青春早期的少女和低至八岁的菲律宾男童行欢,但这些龌龊的内容长期受到巴黎文学圈子的容忍,他被评论界奉为大胆的创作者,并于1995年获得密特朗总统颁授的勋章,又于2013年获授勒诺多奖的随笔奖。

        《同意》出版后,勒诺多奖始终拒绝响应社会呼吁,不肯剥夺马茨内夫所获的奖项。小说家、评论家和该奖评委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曾告诉《巴黎人报》:“今天重写历史太简单了。我们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本书在我们眼里很优秀。它是一本随笔集,写的是国际政治、叔本华、卡扎菲等。他是文笔优美的作家、典雅、清晰。我们肯定不会把奖颁给他的日记。”

        但《观察家》杂志文化部主任热罗姆·加尔桑(Jérôme Gar⁃cin)和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玛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MG LeClézio)对同事们的态度极为不满,今年春天先后宣布退出勒诺多奖评委会。加尔桑真退了,八十岁的勒克莱齐奥说了退却不退,让法国媒体直呼看不懂。

        看得懂的是,马茨内夫乃勒诺多奖七十八岁的主席克里斯蒂安· 朱迪切利(Christian Giudi⁃celli)的朋友。《世界报》说,2013年的奖实为“朋友奖”,意在帮助马茨内夫重振文学事业。

        在去年4月由加利马尔社出版的回忆录《欢乐的鬼魂》(Les spectres joyeux)里,朱迪切利自称马兹内夫的“忠实帮凶”(fidèle complice)。

        “帮凶”不止他一个。马茨内夫在2013年获得了十人评委会的全票。

        今年的九评委和七年前一模一样,只是少了一个加尔桑。

        其中没有一个人认为勒诺多奖需要认错和改革。

        “我们不是来当警察的。”唯一的女评委、六十七岁的多米妮克·博纳(Dominique Bona)说。

        马茨内夫的朋友圈里不止有勒诺多奖评委会的九个终身评委,还有几十年间一直为他鼓与呼的文化名流——如《顿呼》主持人、龚古尔奖前主席贝尔纳·皮沃和《大书店》主持人弗朗索瓦·比内尔,事后帮他压服少女的已故大师——如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罗马尼亚裔哲学家埃米尔·乔兰(Emil Cioran),为他出书、帮他规避制裁的出版商——如加利马尔社、圆桌社和莱奥·舍尔社,为他开专栏的媒体——如《世界报》和《观点》杂志,这些人统统面临着道德审判。

        反对恋童行为的非营利组织蓝天使协会已经以“为恋童犯罪辩护及煽动实施性暴力”为由,起诉了马茨内夫。警察数次搜查出版社,巴黎一家刑事法庭已就此案展开聆讯,女权组织高声抗议,新闻媒体连续追踪,连大西洋对岸的《纽约时报》都刊登了长篇报道。但法国文学圈纹丝不动,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勒诺多奖评委会显然自认不可撼动。因为他们能卖书。该奖获奖作品可多销二十万册。

        尽管如此,作家奥雷利安·德尔索和索菲·迪夫里仍然在12月4日联名投书《观察家》,公开要求勒诺多奖九评委“必须辞职”,并呼吁推翻法国文学颁奖季的三座大山:巴黎中心主义、老人化和父权制。

        学院奖及其他

        今年的法国文学颁奖季正逢国家进入第二次全面封锁,龚古尔奖、勒诺多奖和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因此延期颁出,以与被迫关门的实体书店“团结一致”。

        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取材于2016年诺曼底教堂恐怖主义袭击案的《大考验》(La Grandeépreuve)为五十五岁的法国作家和记者艾蒂安·德蒙特蒂(Eti⁃enne de Montety)赢得此奖。在小说中,互联网造成的思想毒害和法国青年的极端化正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拒绝延期的费米娜奖和美第奇奖已经颁出。我们在上个月有过报道。

        费米娜奖:五十八岁的法国男作家塞尔日·容库尔(Serge Jon⁃cour)以所著农民小说《人性》(Na⁃ture humaine),获得了该国头号妇女图书奖——费米娜奖。容库尔反映的是法国农民和农业生活的终结、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分离,以至人性面临的严重威胁。

        美第奇奖:四十七岁的法国作家克洛艾·德洛姆(ChloéDelau⁃me)以反思女权主义的《合成心脏》(Le Coeur synthétique)获奖。主人公是四十六岁的妇女阿德莱德,无法忍受孤独,急于在婚恋市场上将自己折价出售,却自感背叛了女权理想,未能像真正的女权主义者那样冷对孤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