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2月02日 星期三

    揭开二战时拉美历史的隐秘角落

    高正哲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2月02日   09 版)

        1942年,世界上的主要大陆和许多国家笼罩在战争阴影中,法西斯势力依然呈伸展态势。针对轴心国的汹汹势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于这一年的年初形成,但能否成功挫败轴心国的谋图,形势并不明朗。

        与其他大陆上的炮火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这时的拉丁美洲处于宁静状态中。表面上看起来,拉美各国大部分时间仿佛置身于二战之外,然而实际上战争的幽灵始终在这片大陆上徘徊。二战产生的巨大旋涡,直接或间接地将拉美各国的命运卷入其中。两大交战阵营为了获取这里的橡胶、石油等重要资源展开争夺,拉美各国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战争机器的轰鸣发动,是以巨量资源为基础的。在二战中,橡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相当大程度上,成千上万橡胶制品决定了战场上士兵的生死存亡、战略计划能否实现。然而,反法西斯盟国的天然橡胶供应管道在1942年遭遇了灾难性打击,同盟国所需橡胶资源严重匮乏,如果无法及时解决,胜利的天平有可能倒向轴心国一方。

        为了找到即时且稳定的橡胶供应地点,美国将目光投向了拉美的亚马逊地区——由于亚马逊大部分地域处于巴西境内,因此实际上只有巴西能够满足美国的橡胶需求。然而,此时的巴西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与德国在此地的争夺不可避免。为此,美国通过向巴西政府施加压力、外交斡旋、利益交换等策略,使得巴西总统瓦加斯下令实行“橡胶之战”行动,大量招集劳力。当时巴西的一家报纸刊文称,这些人采集到的原材料“对盟国夺取最后的胜利至关重要”。

        许多人是因各种考虑自愿加入橡胶士兵队伍中的,但也有很多人是被用欺骗的方式带到雨林中的。进入雨林采集橡胶极为艰巨且危险,橡胶士兵们采集的资源使美国免于橡胶危机,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残酷的是,许多幸存者后来从未拿到巴西政府事先许诺给他们的抚恤金。

        上述鲜为人知的事件,披露于新西兰记者麦克科纳希的著作《风暴前线:二战中的拉丁美洲》。麦克科纳希的父母都曾服役于美国海军,受家庭影响,她自孩提时代起就对二战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加州大学毕业后,麦克科纳希曾作为独立记者长期报道拉丁美洲事务。在阅读海量档案文献和前人研究著述的基础上,麦克科纳希大量走访相关历史事件的幸存者或知情者,创作了《风暴前线》,揭开了二战时期美洲历史的许多隐秘角落。

        书中全方位展现了二战时期两大阵营中的各方力量为争夺资源、人心在拉美进行的激烈角力,更披露了许多长期以来被有意忽略、掩盖的二战时期美洲往事。书中关注了拉美地区在二战中为正义阵营作出过贡献但最终被刻意遗忘的群体,他们彻底成为了夺取胜利过程中被付出的“代价”。

        《风暴前线》还披露了二战时期美国为清除德日等国在拉美的力量而采取的隐秘手段——通过非商业手段瓦解其他国家的商业竞争对手,以及这些计划背后的利益考量。美国长期以来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拉美的控制,力求在政治、文化和商业等领域保持在此地的影响力。然而二战爆发之前,德日意等国在这里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美国不遗余力地用非商业手段,摧毁德意在拉美商业领域的力量,除了战事上的考虑,实际上还有其他目的:为本国商业巨头扫除在南美的对手。甚至积极参与其中的一些美国政要本身也与此有着直接的利益关联。美国政府为瓦解德意日等国在拉美的影响力,甚至还采取了绑架及扣押人质的手段。此举也暗含着加强控制拉美的意图,侵犯了许多当地无辜民众的权利。

        二战前夕,有多达100万德裔人口在拉美生活。当二战在欧洲即将爆发时,美国担心法西斯分子,尤其是纳粹分子在拉丁美洲的颠覆活动会威胁美国的安全。1942年1月,美国国务院将96家德裔人士名下的企业、商店、报纸、铁路,以及67个种植园全部列入了封锁名单,目的是封堵拉美的“轴心国资金”。这是美国政府单方面制定的名单,根本没有事先征询业务所涉及国家的意见。美国政府还在拉美大张罗网,将超过4000名的德裔居民强制扣押并带往了设于美国偏远地带的营地中。

        除了针对德裔,战时的美国政府还拘禁了国内多达十几万的日裔群体。这些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出生在美国,并没有证据显示他们做出过危害美国的行为。美国更将抓捕日裔群体的绳索直接伸到拉美各国,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迫切需要“日本人”来交换被日本关押在亚洲的美国人。

        麦克科纳希在《风暴前线》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二战时期美国政府的抓捕行动“被非理智的恐惧驱使着,混杂着更为阴暗的目的:获取交换战俘的筹码,粉碎商业竞争者”,并且发出质问:“一个政府究竟凭什么权力可以跨越国门去抓捕那些它认定的敌人?种族和其他形式的偏见在决定谁被列为敌人方面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作为一部内容新颖且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风暴前线》完善了20世纪拉丁美洲历史上缺失的重要环节,展现了这场世界大战的残酷及复杂,也具有说服力地展现出来,当战火以不可阻挡之势熊熊燃起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保证自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科克斯书评》评价此书“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情节紧张,信息量大,对于任何想更好地了解二战及其爆发原因的读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此书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二战时期拉美的风云变幻以及当今拉美局势的形成原因,也有助于了解美国当下一些政治策略及外交手段的历史由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