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歌德在坎帕尼亚》:一幅“完美肖像画”

    余凤高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1月18日   20 版)

        蒂施拜因的《歌德在坎帕尼亚》

        蒂施拜因自画像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不但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还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研究的自然科学涉及很多种学科。1786年,他厌倦了在魏玛作为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顾问做了十年的枢密院政务和国家管理工作;加上因为一次求爱被婉拒,他终于决定从这个环境中解脱出来,哪怕暂时的也好。于是,在把一切公务和私事处理完毕之后,他便向公爵请了不定期的长假,随后就装扮成一个商人,开始了他的“意大利之旅”(ItalienischeReise)。

        歌德于9月3日启程,在9月28日傍晚5时到达意大利威尼斯,“来造访这个海狸共和国”。两个星期后,他离开威尼斯继续前行,于10月29日抵达罗马,在这里共住了四个月。罗马的艺术作品、南意大利风光以及意大利人的生活都使歌德着迷。他观看剧院演出,旁听法院审讯,参观宗教仪式

        和教会节庆活动,还参加了罗马狂欢节。这一切新的体验给他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在这里,歌德甚至觉得:“完全可以说,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因为这一切我都真实地看到了,虽然其中的一部分我早已熟悉。我青年时期的一切梦想现在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我记忆中的那些铜版画的风景现在我已在现实中看到;一切老早就熟悉的油画、素描画、用石膏和软木仿制的铜雕和木雕都活现在我面前。不管我走到哪里,都可以在新的天地里找到熟悉的事物,一切都不出我所料,而一切又都是新的。”在罗马,歌德相信自己得到了伟大天命的垂青,并“完全摆脱了一切矫揉造作”的倾向。他还与画家蒂施拜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拜因(Johann Heinrich WilhelmTischbein,1751—1829)是一位生于绘画世家的德国肖像画家。他最初与叔叔约翰·雅各布·蒂施拜

        因一起在汉堡开始学画;1772年至1773年在荷兰,向古典大师学习;随后在柏林获得肖像画家之名。1779年,他获卡塞尔艺术学院的资助访问罗马,从事艺术研究;1781年一度回国,还曾定居苏黎世;两年后获欧内斯特二世公爵的馈赠,返回罗马继续研究。作为一位画家,蒂施拜因除了创作,还曾担任那不勒斯艺术学院的院长。他创作的不少画作,如《夏洛蒂·坎贝尔夫人》《娜塔莉亚公爵夫人》《克里斯蒂安·哥特洛布·海涅》等肖像画,都广为人知,但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歌德在坎帕尼亚》。

        经瑞士诗人、哲学家和西方的面相学创始人约翰·卡斯帕·拉瓦特尔(Johann Kaspar Lavater,1741—1801)推荐,蒂施拜因与歌德认识,成为朋友。后来他陪同歌德访问意大利,游历围绕罗马的坎帕尼亚大平原。在共同游历期间,歌德给蒂施拜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给拉瓦特尔的一封信中,

        蒂施拜因说:“通过您和其他朋友的介绍,通过我听到的人们对他的描述,我对歌德已经相当熟悉了,而且我发现他跟我所想的完全一样。只是不曾想到会在这个活泼而敏感的人身上看到这样的庄重和安详……他那简朴的生活尤其使我高兴。他要求我给他安排一间小房间,供他睡觉和不受干扰地工作;要求我提供最简单的饮食……现在,他就坐在那里,每天早上九点钟以前修改他的《伊菲革涅亚》,然后外出,去看这里的伟大艺术品……他很少让那些大人物来打扰自己;除了接待来访的艺术家,他不见任何人。”

        基于对歌德的爱,蒂施拜因要求歌德允许他为其画像。1786年12月29日,歌德在给女友夏洛蒂·斯坦因的信中说:“蒂施拜因正在画我的像。我让他继续,因为不应该打扰这样的艺术家。”同日,歌德在日记中写道:

        我常常看到蒂施拜因在观察我,现在已经十分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正在考虑要画我的像。他的草图(seinEntwurf)已经完成,并已放大到他的画布上。我被画成真人大小,成为一个旅行者(alsReisender)。裹了一袭白色的斗篷,我被表现为坐在一座倾倒的方尖碑(Obelisken)上。背景可以看到罗马坎帕尼亚(RomanCam-pagna)的废墟一直延伸到远方。

        蒂施拜因显然花了很多时间在表达思想和描绘素描上,其后他才正式画到画布上。1787年2月17日,歌德在这天的日记中说,这幅画还远没有完成:“蒂施拜因正

        开始将我的巨幅肖像画到画布上。”歌德最后一次提到这幅尚未完成的画作是在他1787年6月27日的日记中:“蒂施拜因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但我担心他永远不能在创作中获得轻松和自由。(不过)我的画像会是非常地好;相似得令人震惊,大家对各方面都十分满意。”

        我们不清楚《歌德在坎帕尼亚》是在哪一天完成的,一般都只说是作于1786—1787年。据说歌德自己也没有见到过蒂施拜因这幅“具有纪念意义的肖像画”。一位艺术史家这样解读这幅画的画面描述及其深层内涵:

        时间:或许是午后,或许是坎帕尼亚正沐浴在传奇性的金色阳光中的傍晚;景色已经被整个大气——似乎是秋日的天空所掩

        盖。地点:罗马东南郊,同一方向可以看到(罗马城中部的主教区)弗拉斯卡蒂(Frascati)和远处阿尔班丘陵(AlbanHills)上的死火山古墓。目光所及还有(曾任执政

        官的古罗马将军)梅特卢斯·克里提库斯(MetellusCreticus)的巨大的塔墓,其后是古城图斯库鲁姆(Tusculum)的遗迹,右侧是一座罗马高架桥的废墟。这些都是歌德在他的导游蒂施拜因陪伴下,沿着古代(因疟疾肆虐造成的)丧葬之路阿皮亚大道(ViaAppiaAntica)进行众多徒步之旅时所熟悉的宏大景观。画作中,歌德的周围从城镇景观(或者叫观景图)过渡到具有讽喻意义的现场——他坐着的破损的方尖碑象征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一段破碎的中楣象征了它后继的文明,当时被认为是希腊。一座混杂有算盘、蜗螺、海胆和距骨的古都,因为罗马荣耀的黯淡,只留下了遗址。这些都让人想起了歌德长期以来对古典建筑的迷恋,这份迷恋是他第一次意大利之旅中在蒂施拜因的专业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中楣上的人像是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IphigeniainTauris)。歌德的这部剧作既象征了他对人文主义以及女性风度和女性精神力量的认识的加深,也呼应了他对调和异教和基督教信仰的价值所具有的新兴趣。爬上中楣的常青藤和歌德的白色斗篷都是彼此支持和友谊的古老象征……

        艺术史家约翰·莫菲特在专论《诗人和画家:蒂施拜因的“完美肖像画”〈歌德在坎帕尼亚〉》的文前,特地引用拉瓦特尔《谈面相学》中的一段话:“每幅完美的肖像画都是一幅重要的画作,因为它以画中人的个性特点来展现人的心灵。这样,我们可以审视奇特地混杂在人的心灵和情感中的看法、意愿、感觉、激情和品质的好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