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11月04日 星期三

    皮影戏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王师傅与麻青就像一个孤独的存在,一个远去的背影。

    《皮影班》:一曲唱给传统文化的挽歌

    汪修荣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1月04日   16 版)

        大秀

        《皮影班》,大秀/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25.00元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自然也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源泉。青年作家大秀的长篇儿童小说《皮影班》正是一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秀之作。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正是这种独特的童年记忆和文化熏陶才产生了这部儿童小说。

        作者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皮影戏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祖母是个皮影戏迷,“她对外界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源于皮影戏”。在祖母影响下,作者“童年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皮影戏”。作为皮影戏的粉丝,祖母经常热情招待皮影戏艺人,对皮影戏有着远比一般人更多的了解。耳濡目染,那个六十多岁的皮影戏艺人、毛驴车、两个小徒弟、老艺人的家族史和皮影戏故事,它们像一颗种子在作者的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几十年的酝酿,终于孕育出这部洋溢着浓厚泥土气息和传统文化芬芳的儿童小说。

        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童年记忆,简单照搬生活,而是对童年记忆进行了艺术创造、加工、提炼,把童年记忆与皮影戏代表的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从童年视角去观察生活,结构故事,塑造人物。作者有意识地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他生长熟悉的黄河边,这个背景本身又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和代表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作者着力表现的黄河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文化,皮影戏便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优秀的儿童小说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明生动的人物,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点《皮影班》都做到了。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以黄河滩东的秦家班和滩西的庆德班为舞台,以两个戏班的历史渊源、纠葛与竞争为主线,通过两个皮影戏班的竞争与较量等一系列曲折情节,成功塑造了麻青、阿荡、美叶、黄痣等儿童形象。为了增加小说的故事性,作者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有师承关系的皮影戏班:庆德班与秦家班。“秦师傅的父亲多年前偷了皮影、抄了庆德班的剧本自立门户”,王师傅的祖父从此与秦师傅的父亲分道扬镳,秦师傅父亲自立秦家班,从此两家戏班在黄河滩开始了竞争。历史纠葛与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悬念迭起,使故事充满张力,增加了传奇色彩,同时又让读者感受到皮影戏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围绕两家戏班学艺、卧底、偷艺、竞争、打擂台等一系列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麻青、阿荡、美叶等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形象栩栩如生。作者善于从儿童视角观照生活,情节、细节和语言都充满天真与童趣。比如麻青与阿荡冬天晚上用醋瓶装尿白天忘记倒,结果被师娘误当醋倒入白菜粉条豆腐汤,抓卧底,麻青与阿荡合演《猪八戒大闹动物国》等情节都幽默生动,童趣盎然。作者注重以情感人,麻青对牛阿黄的思念、王师傅、师娘对徒弟的关心呵护、美叶对师傅师娘与皮影班的感情、麻青与阿荡在河滩洒泪相别,等等,都真挚感人,令人泪下,使整部小说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人性温暖。

        作者在设置故事情节时,结构严谨,注重细节上的前后呼应,比如麻青的牛皮在后来皮影戏打擂台时发挥的作用、阿荡私藏《梅花拳二十四式》与最后走上学武之路、美叶收听广播学文化与后来考上师范学校、阿荡的弹弓与后来打哑高音喇叭等都做到了前后呼应,显示了作者成熟的艺术技巧,也符合儿的童性格和心理。

        传统文化是这部小说的底色和亮点。庆德班曾经在皇宫演过戏,有着悠久的历史,王师傅两箱子皮影宝贝、古老的大车、皮影染色秘技等等,都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然而,随着拖拉机、高音喇叭、磁带、露天电影、电视机的大量出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美叶考上了师范,黄痣去城里学理发,阿荡去少林寺学武术,獐子贩卖皮影道具挣钱,露天电影与电视机无情地取代了曾经辉煌、悠久的皮影戏,甚至庆德班与秦家班两个老班主也相逢一笑泯恩仇,唱起了《霸王别姬》……在时代洪流中,传统文化在逐渐消亡,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忧伤。虽然王师傅和麻青依然在坚守着古老的文化,虽然美叶宣传皮影戏的文章,引来了记者和相关部门对皮影戏的关注,甚至将皮影戏列为非遗,但“不幸的是,这些艺术已经消亡或者正走向消亡,令人颇为惋惜”。小说结尾处有一种淡淡的感伤,皮影戏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王师傅与麻青就像一个孤独的存在,一个远去的背影。《皮影班》可以说作者是唱给童年的一首挽歌,我们在感受童年美好生活与人性温暖的同时,又唤起了我们对那些渐渐消逝或衰落的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