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的缘分,大约是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的。
“文革”后复课期间,各省市自定教学计划,自编教材。1977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启动全国统编教材,由人教社承担了全国统编教材的工作。1978年秋,北京市小学开始使用人教社编写的《自然常识》课本。从1978年开始,我的工作任务转向培训和实施人教社统编教材,以及相应的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逐渐认识了人教社生物自然编辑室的刘默耕、李培实和殷志杰老师。
198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学校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将《自然常识》课改名为《自然》课,提前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三四五年级每周2课时。1981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2年秋,北京市全日制六年制小学从四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出版的《自然》课本。从此,因工作的关系,与人教社生物自然编辑室有了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工作中又逐渐地结识了王岳、蔡矛、张军霞、黄海旺等老师。在和他们多年的相处中,不仅向他们学习到热爱科学启蒙工作,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而且还学习了许多编写教材的本领。在40多年的交往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重视课程教材的学术交流,关注自然教师队伍的成长。北京市的自然学科的教材培训和教研工作一直得到人教社的关爱和指导。通过自然教材的不断更新与实施,不仅引导着我们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而且引导着一支教师队伍的成长。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市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刘默耕老师高度赞扬这个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说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是因为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教育史上,居然有一百多人成立起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来,这是破天荒的。”刘默耕老师在北京市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明确历史的责任》的祝词。在祝词中,他提出,“我们应该承担起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要真正脚踏实地进行研究:怎样使我们的自然学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尽到它应尽的历史责任。这才是真正重大的事情。这不仅在我们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世界上也是个重大事情。”而且还说:“我们未来研究的成绩如何,将直接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干这一行吃这碗饭的同仁们自己应该看到这一点”。在参加“阳坊花岗岩”考察活动中,面对花岗裸岩上盛长的地衣,书写了《地衣赞》,以歌颂小学自然老师的艰巨工作。刘默耕老师的《明确历史的责任》的祝词,以及《地衣赞》,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从事小学自然(科学)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们珍贵的“传家宝”。
1985~1989年期间,部分省市教研员和教师积极酝酿想成立全国的小学自然研究会。在刘默耕和李培实两位老师的帮助下,李培实老师主持了向中国教育学会的有关申请工作。递交申请书、组织成立筹备组,召开筹备会议等。经过多年的努力,1989年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会在杭州举行了成立大会。李培实老师任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会挂靠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从此,小学自然教师终于有了全国自己的从事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组织。在前三届学会工作中,我作为秘书长先后与李培实和殷志杰两位理事长共事。两位理事长心胸开阔、与人为善、包容他人,团结理事和各个省市的教师共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赢得大家的赞扬。
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会的历届年会中,有许多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有许多创新的经验普及传播。每年的年会人人兴趣盎然。在学会工作的背后,是人教社生物自然室全体人员的热情帮助与支持! 人常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们是全国小学自然教师的“大树”和“靠山”啊!
深入教学实践,发展与改革自然学科的教材。1978年,全国试用的自然常识课本,解决了十年浩劫后没有合适的自然教材的问题,还引入了现代科技的内容,并初步建立了基本完整的教材体系。在试用的三年中,编辑们积极深入学校,听取意见。教师们反映教材偏深、难、重,教学方法多见“满堂灌”,从而导致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无兴趣。
根据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计划(修订草案),1982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人教社新编了自然课本。新编课本与全国通编自然常识课本大不相同,自然课本呈现了改革的新面貌。如:注重指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和独立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等等),尝试自己去获得结论;观察和实验不再是为证明或解释已有的结论设计的,而是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地自行探索知识设计的……教材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习惯、教学路子的改变:变传授知识为指导学生去自行获取知识;变注意学生只记忆现成的书本知识为既注意学生基础知识,又注意法增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共同研讨,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变结论在前,然后验证结论为探究的问题在前,通过观察实验,共同讨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提高教育的功效是改革的方向,正如刘墨耕老师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功效“在于通过学着‘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搞科学’的实践行动,使他们增长知识、提高本领,从小养成爱科学的风尚,从小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良好习惯。”在改革的道路上,虽然困难很多,但是广大自然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在改革的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整体建构从小学一年级到毕业班级的全套自然课本体系。我国在小学一二年级是否要单独设立自然课的议论,一直折腾了80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全国许多省市有条件的,都在小学低年级开设了自然课。由于当时全国还没有低年级统编的自然课本,各省市自定教学计划,自编教材。1985年,人教社生物自然编辑室启动了低年级的统编自然课本的工作,北京市部分实验学校的教师和湖北的教师一起,参加人教社五年制小学1~2年级自然教科书的编写。
这套低年级教科书,借鉴了地方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的编写经验和教材特色。例如,教材以彩图为主,选取儿童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课文呈现形式多样化;配以简单的文字;教具、学具简单易得等。在小学阶段,新中国终于有了一套完整的小学自然课本,实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毕业班级的全套自然课本的整体建构。
坚持走群众路线,与省市合作编写,开拓自然课本改革的新途径。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编辑室、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三家合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编写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品种除教科书以外,同时供应的还有教师教学用书、挂图、投影片、学具等。这套小学《自然》教科书有五年制和六年制两套,分别供应两种学制的学校使用。
这套小学自然教科书,是总结了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七套自然教材和研究国外的小学科学或理科教材,以及调查研究小学实际的基础上编写的。教科书力图体现以下思想: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注意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小学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它进一步完善了前套自然课本的整体结构体系,明确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目的要求,强调了基础知识、探究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培养的阶梯,且可操作性强。
这套教科书在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审查时,全部按照一类一级教材审查通过。1991年9月,这套教科书在各省市的部分学校进行试验。1993年9月,开始供全国27个省市(除上海、广东、浙江外)的小学各年级学生使用。这套教材在使用期间,受到广大自然教师的好评,虽有不足之处,但仍可以说是我国20世纪的优秀课本范本。
21世纪,国家的课程教材发生了新的变化。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小学3~6年级设置了《科学》课。2017年,国家又恢复了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我曾参与了人教社1~2年级自然课本,人教社、北京和天津三家合编1~6年级自然课本的工作。在编写工作中,向人教社的老师们学习了许多编写工作的经验。这些编写的经历和体会,为我主持北京市21世纪课程改革小学1~2年级《常识》、3~6年级《科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保障。《常识》和《科学》课本从2001年开始使用。2004年,北京市21世纪课程向国家课程靠拢,取消了常识课,在3~6年级设科学课,仍使用北京市的《科学》课本。北京市的《科学》课本使用了18年。自2017年秋,北京市开始使用教育部审定的3个版本的《科学》课本(人教版、教科版和湘版)。
课程教材改革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是只有坚持继承与改革、发展与创新相结合,教育才会有新出路,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我衷心地期望,在学习借鉴国外科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逐步建立我国自主的、完整的和有特色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教材体系。
在纪念人教社建社70周年之际,回忆我们一起经历的小学自然改革的峥嵘岁月,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课程教材改革成果的来之不易,更加怀念那些曾为之奋斗的老前辈,更加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后自然学科独立为综合理科编辑室)老师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作者系北京教科院退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