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

    大学思维教育的“四重境界”

    杨海燕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23日   10 版)

        《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钱旭红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45.00元

        钱旭红院士的《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新近出版。该书以“钱学森之问”为起点,为矫正目前校园内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训练不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严重缺乏的问题,面向智慧喷涌和英才辈出的期盼和愿景,从大学思维教育的角度,依循科技、人文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深入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人类思维的不断突破和超越,古今融汇贯通,中外文化互鉴,力求以“思维的自由全面永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本专注于大学思维教育的著作,《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所蕴涵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于:其从哲学、文化、学科和教育等不同的维度,构建出现代大学思维教育的“四重境界”,以培养灵魂上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引领文明前进的人;而不是驯养被专业学科“异化”的人,被时代裹挟而进的人。

        一、哲学之境: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一旦科技、人文领域出现新的大跨度、综合性问题,且超出所有学科的理论视野之后,各个传统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与知识储备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捉襟见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这样的难题,《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一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路径和实践可能:跨越传统思维,重返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的源头进行新的探索,而这一视角也恰恰体现了该书在哲学的维度对于大学思维教育的思考,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任何一种学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世界的产物,是某种抽象世界观的具体化和成像折射,其中都隐含着特定的世界观内涵。《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一书正是一种世界观的呈现,书中反复讨论的整体思维、分解思维、关联思维,既能够将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思维在新的领域开始全新的发展,又可以将复杂的整体切割成单个的元素,使得认知世界的方式回归简单性。从哲学的视域来看,该书从科技、人文体系结构的历史与现状出发,看到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版图中的留白地带,从而启发和推动人们思考人类未来发展。同时该书还能够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出发,敏锐地发现科技、人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科技知识的跨界整合。书中多次提到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发现星际物体的动力学与地面物体的动力学存在着矛盾,因而创立了统一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发现经典力学与经典电动力学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创建了全新的狭义相对论;后来,普里高津又发现经典的热力学与生物学之间存在着矛盾,建构了包括两个不同领域的耗散结构理论……《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中论及的物理时空与虚拟时空、人体科学与身体技能、天然系统与无人系统、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等概念或理论,经过作者的融合与重构,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下,碰撞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视角,这恰恰是该书在世界观、认识论层面所作的深层思考和多维探索。

        二、文化之境:古今、中外融为一体

        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一书从思维学科的基本理论出发,融合人文的角度去阐释思维的理论和实践,中西贯通,古今结合,在整体概貌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器局与中国风格。该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现代转换等问题有独到见解。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理论遗产和优良传统,如德、才、学、识的理念和天人、古今、时势、理道的学统等。对于这些观念,《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运用现代科技、人文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并巧妙地融入自我建构的思维学理论建设之中。

        三、学科之境:科技人文交叉与互鉴

        伴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为学科专业高度分化基础上的全方位整合。近年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以不同行业交织、不同领域交叉、跨学科知识交融为标志的跨界思维正不断牵引着科技、人文创新,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从学科的角度而言,《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带有非常鲜明的跨界融合特色,书中有很多利用某些行业或学科已形成的经验创造性地解决另一行业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的实例,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跳出固有的思维体系,换一个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联系起来,得到新的灵感启发。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第五章“跨界与融合”中所提及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令人不禁想起乔布斯曾说过:“苹果电脑之所以领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创造它的是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还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不难发现,很多科学家运用跨界思维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曼将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领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香农在信息论中引入热力学中熵的概念;生物神经网络理论引发了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最突出的就是该书第六章“思维与训练”,尤其是作者独创的“九九思维组”,是跨界借智的典范。

        四、教学之境: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共体

        现实中有不少人对思维教育存在误读和误解,这多源自于望文生义,或虽然知道关于思维教育的各种专用词语,但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思维教育的教学中,我们会尴尬地发现,教授思维教育的教师本人有时也不乏对思维教育的误解或不了解。教师对思维教育的教学法的认知有时也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和表面上,如缺乏启发式教学,不知道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开展思维教学,不具备指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分析问题和进行论证的能力。

        为此,《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一书不仅从思维教育的教育理念上进行了厘清,认为思维教育应该重点关注颠覆性、独立性和延展性的人类思维,要对先前人类存在的主流思维具有批判性和进一步的创造性,同时也在思维教育的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每一章节之后的思考题,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作者在书中引领老师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出和分析探究性问题,了解问题论证的主要构成和标准,指导老师们引导学生多渠道收集证据,判断证据的质量、关联性和充足性,提出可检验的解释性假说,当然也包括指导学生构造反例和进行假想推理,等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