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9月16日 星期三

    《我小时候》:一颗纯净透亮少年心

    张家鸿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16日   16 版)

        《我小时候》,孙卫卫/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20.00元

        一如既往的真诚写作,少年处境与心境的真实描摹与刻画,言语简洁,简而有味,质朴情深。

        整整7年前即2013年的5月,我首次读到孙卫卫的《小小孩的春天》。品读时的感受,鲜活得如在昨日。那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那种如在目前的现场感,时常从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而今可以品读《小小孩的春天》的姊妹篇《我小时候》,自然是一趟迫不及待又悠然享受之旅。迫不及待,是阅读之心,源于读前强烈的好奇心;慢条斯理,是阅读之状,源于读后点滴累积起的满足感。

        在《我小时候》中,孙卫卫坚守的是自己一如既往的真诚写作。少年处境与心境的真实描摹与刻画,言语简洁,简而有味,质朴情深。第一次到饭店吃牛肉和烩面时的不自在,拥有一副乒乓球拍后的神气十足,要不要跟妈妈坦白“偷钱”时的忐忑与被妈妈原谅后的恍然大悟,因不敢上台而希望节目取消的“幸灾乐祸”,对过年走亲戚的大学生心生羡慕……当初的一幕幕均被真切地还原于字里行间,令人百感交集。

        桑葚太多,吃不完会烂掉。妈妈建议可以叫同学来吃。同学们来了可不仅是为了吃,更是为了玩。先是往树上爬,“他们像猴子一样,哧溜就上去了”,哪里需要用梯子?借梯子上树,那是大人的专利。安全与否姑且不论,单是那敏捷的身手、调皮的神态,不得不让人会心一笑。在树上吃饱了,他们就使劲摇树枝,“桑葚像雨点一样往下落”。大人充满忧心地提醒,他们咯咯咯笑起来,连说“不会的不会的”。时时瞻前顾后,哪里会是少年所为?玩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一片天地,就是少年的一切。其外壳的纹理是粗糙的、原色的,内里是明净的、清澈的。

        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在意那个的大人,哪里闯得进这个天地呢?成人的进不去是无法改变的困局,然而那个世界里倘若开了一扇窗,历经纷繁世事的你我,可以站在窗口往里头眺望,不也是乐事一桩吗?对我来讲,耳畔有肆意、快意的笑声响起,已是久违的享受。这个自成一体的天地,是孙卫卫的回忆,也是他的创造。回忆是基础,创造是基础之上的探究与升华。二者缺一不可。真诚写作源于他对过往的精神探索,而这注定是一条美不胜收得无法回头不愿回头的路。

        与成人世界之不同在于,少年时光里时时处处都有生命的存在。少年与它们、它们与少年同属平等的位置。对成人来讲,众生平等是淌过人生艰辛之后的深刻体会,当然可贵。对少年而言,众生平等就是与生俱来的质朴认识,是未被世事的混与糟污染过的清澈。更显可贵。没错,他们会因为顽皮、淘气,会有一些破坏。然而,那多数是不怀恶意的,是可以被原谅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别的生命常常被视为无言的伙伴。我想,“朋友遍天下”说的不是某些人缘好的成年人,而是天真烂漫的小小少年。

        如果非要在不同少年的心中,提炼出一条共有的情感线索的话,那便是对未来有执着的期盼与热切的渴望,一旦实现,便觉白云悠悠、蓝天空阔。即便有突然到来的愁闷,也会被他们心房里那个明净如镜的湖泊,迅速洗刷一空,复归既快乐又满足的自适状态。过了一年,爸爸终于答应要买玩具汽车了。于是“我”就没日没夜地为其修“马路”,把树枝横在坑的上面当作一座桥,弄出一道道斜坡,路修得蜿蜒曲折。车子给弟弟玩,“我”就用砖头推着车子向前。金黄金黄的杏,是很好吃的。“即使不咬开,放在鼻子下面闻一闻,也是享受”。花了两块钱买了六颗杏子,吃了第一颗之后,又吃了第二颗。因了不同的原因和理由,吃得只剩下最后一颗。走回家的那条路那段时光,岂止是“美好”两个字可以形容的呢?

        如此无忧无虑的时光,岂有不令人怀念之由?“长大后,经常对着小时候的照片自言自语,要是能回到小时候,该有多好!”孙卫卫用朴素至极的言语道出多少人共同的心声!端午节是记忆深刻的片段之一,端午节还在,只是那样的端午节不再有。“今天,当我想戴五彩线、香包的时候,我已经离开老家,妈妈的眼也花了,很少有机会和心情再给我们做这些小玩意儿了。”是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不可免地影响着读者。少年时光已经不复存在。幸而有热气腾腾的少年心,驻扎在日渐沧桑的躯体里。

        《小小孩的春天》与《我小时候》同属孙卫卫少年时光中的两张拼图,它们不是互相隔离,而是彼此紧挨着的。明显的接缝就是证明。收录于《小小孩的春天》中的《喜欢书》与《第一次投稿》与《我小时候》里的《刊物的故事》与《少年阅读》,显然是同属于一种精神质地的。借用孙卫卫在《少年阅读》末尾写道的:“虽然我生长在一个小小的乡村,但是,因为阅读,我好像从一开始就站在高处,看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也是通过阅读,一点点在为我自己的未来铺设道路,虽然当时并不觉得。”他一五一十地给你讲述一件件往事,但是读者内心里分明被一股蓬勃的力量渐渐占据。

        读过《小小孩的春天》以后,时隔多年再读《我小时候》,我欣喜地发现孙卫卫的少年心依然纯净、透亮。更欣喜的是,纯净、透亮的少年心是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通道,通往无限深邃、美好的年少时光,那里的小鸟鸣啾啾、小河哗啦啦、小草绿油油。如此说来,《我小时候》这本散文集是孙卫卫散文写作的一个驿站,让人歇息、避暑、去燥,让人获得重新起航的信心与勇气。岁月穿梭中,当灵感袭来的时候,他的笔下又会涌现出多少动人的文字,读者如我岂有不满怀期待之理?

        对十几岁的小小少年来讲,读“70年代”出生的孙卫卫的散文,就像遇见爸爸妈妈的少年模样。阅读有让时光倒流之功,仿佛现在的少年遇见过去的少年。孩子们了解爸爸妈妈的过去,该会心生多少这样那样的疑问?作者在《后记》中说道:“这本书首先是写给小孩子的,同时也写给小孩子的父母。”如果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碰撞出的火花该会衍生出多少有趣的话题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