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开卷有益”,但有时这不过只是一种美好的期许。种种迹象表明,阅读不乏其险,尤其对于孩子们而言。
阅读的危险,至少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不善读”。冯友兰曾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纵观古今贤达,介绍各自读书经验的文字不一而足,其中观点往往不尽相同,有时甚至针锋相对,可见,把书读活的方法不止一种。有的人触类旁通找到了契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可也有些人邯郸学步竟至越读越迷茫,越读越失却了信心。成年人尚且如此,作为孩子,若得不到及时、正确引导,阅读危险可想而知。
其二在于“无善本”。如今尽管书业出版繁盛,但要在书海里一下子找到理想中的好书,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特别令人不愿看到的是,童书变“毒书”情形并非凤毛麟角,爆粗口、打架斗殴、外貌崇拜、行贿班干部、描写自杀细节……问题童书正侵蚀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销量动辄上百万册的爆款。有媒体记者调查梳理发现,写作速成、内容劣质、三观有毒,已成为当下问题童书不容忽视的三大特征。为了谋求经济利益,有些出版社、作者、书商结成“同盟”,趋毒书影响之“害”,避开卷有益之“利”。其情其形,令人唏嘘。
好书改变生活,阅读需要能力。让孩子远离危险阅读,就需要对症下药,从努力把控图书质量,着力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力入手,采取种种切实可行之举。
优化图书出版质量,用高品质图书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固然应当加强对图书出版市场的监管,然而至为关键的还在于着眼源头,立好规矩。对于儿童读物,尽管我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但毕竟,像“违反社会公德”“残酷”等概念,在实际执法中难以拿捏尺度,为此,有必要细化法律界定模糊的内容,让约束“问题童书”更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业内早就呼吁实施图书分级,现在看来,的确应予将之付诸实施,以对图书的精准分级,把适宜的书呈现到相应读者面前。
而在积极创造条件,尽力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力方面,曾有政协委员针对目前校园阅读还较少往阅读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较少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改善学生阅读的建议。建议学校设立专门的阅读课,把阅读的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教给学生,由浅入深不断地讲,使学生拥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努力成为书的“主人”。如此建议,值得相关教育部门吸纳。事实上,不只是孩子们需要加强阅读力的培养,广大家长亦需主动参与进来,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惟其如此,方能以其言行影响和带动自己的孩子,在共读中绕开阅读的危险地带,逐渐抵达读书的希翼之境。
山西省长治市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