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字由桂琳整理)
报 纸 |
杂 志 |
获奖作家代表感言
赵菱(获奖作品:《我的老师乘诗而来》) 创作《我的老师乘诗而来》,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真实的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对我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是饱含鲜活汁水的原生素材,一旦发现哪个生活碎片折射出令人心动的灵性之光,就会被我迅速收进储藏素材的“脑海素材库”里。这个素材库,像有一个个精致的抽屉,每一个抽屉里都存放着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素材。这些素材原汁原味,未经打磨,有的泼辣生动,有的优美纤巧,有的灵气四溢,有些素材是一个个独特的故事,有些素材是幽默有趣的对话,有些素材甚至是夜晚所做的奇妙的梦——我会记录我的梦境,并且发现梦境中的很多场景和故事都是绝佳的写作素材。我就是这样时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在扎扎实实的生活土壤中寻找到这个长篇小说的素材的。 在《我的老师乘诗而来》中,我写了一群独特的家长和独特的孩子。他们之中,有热爱跑步的喜宝、秀秀,有心灵手巧、擅长做各种手工的森森,有充满想象力、富有文学天赋的小榕,有冰雪聪明却被家庭困境紧紧束缚的小麟……他们原本都是平凡无奇的孩子,是乘诗而来的苏老师发现了他们珍贵的特质,让他们拥有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憧憬。《我的老师乘诗而来》,为孩子们带来了诗歌的明亮美丽和梦想的纵情飞翔。 |
孟宪明(获奖作品:《第二十六张古琴》) 2011年的初夏之夜,在黄河南岸一个铺着地毯的屋子里,我平生第一次听琴师演奏古琴。我像个孩子似的,盯着那张琴,盯着那些震颤的琴弦,我一点一点地往前挪,直到把我挪到琴师脚下,几乎抵住了琴桌。我非常非常震惊,那些美好的声音,那些美妙的旋律,那些不见形体的翩翩而舞的神灵究竟是在哪里?在这个幽深的琴箱里吗?在那些绷直的琴弦上吗?直到演奏结束,一切归于寂静,古琴安静下来,和身下的桌子和旁边的椅子们一起一声不响。 之后,我就开始关注古琴。 我听过琴家的演奏,参加过琴家的独奏音乐会。我见过学琴的孩子,矮矮的个子抱着长长的琴箱。孩子是猴子般的时代。猴子般的性格,猴子般的心灵,猴子般的灵活多动。让孩子学古琴,真的太难为他们了。但是,我知道,学琴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提醒现代人易被尘封的各种感官,尤其是猴子般的孩子时代。 我要写一部关于声音的小说。 当我的主人公马跃被迫学琴的时候,我和他一起走进了那个有些古老又有些现代的乡下姥姥家。我们生活在传奇里,但我们不知道传奇。文学的使命就是唤醒人生的传奇感和深埋在传奇感中的人间真情。 |
王倩(获奖作品:《梦中的影子戏》) 《梦中的影子戏》这部小说的整个故事其实是对旧时光的追忆,是一曲对传统老行当没落的挽歌。 对于故去的岁月,传统文化中的老行当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承载了难以忘却的纪念。我是个对老行当十分着迷的人。很多民间的老行当,每个制作细节无不体现着精心的匠人精神。传统手工工艺凝聚着人类才智,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智慧和心血,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推进,机械流水线的生产代替了手工作业,那些牵系着老百姓生活点滴的手工匠人与他们的老行当,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也许不久以后,那些曾经温暖我们记忆的手工,就只能在冰冷的资料中回忆了。 我的小说《梦中的影子戏》就是围绕这种怀念展开的。 |
许廷旺(获奖作品:《我们是安达》) 《我们是安达》这部作品是对草原生活的刻画,是对草原文化的礼赞。草原,震撼着我的心灵,既有火山爆发时岩浆般的力量,又有秋日阳光的热情;既有海的澎湃,又有山的沉稳。草原,带给我一种朴素、真挚、单纯的情感——感动。每次从草原体验生活回来,时隔半年之久后,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把草地上动人的故事、漂亮的风光呈现在读者面前。生活源源不断地给我提供了创作素材,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每创作一部作品,我都沉浸其中,亲身经历过似的,体验到一种久违的生活,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
方冠晴(获奖作品:《红裳》) 这些年,国家推出的扶贫政策惠及了很多的家庭。我执教的山区教学点,最后剩下来的那些孩子,最终都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走出了大山。他们住进了镇子里政府盖起的新农村扶贫房,他们可以到更正规的学校上学,过着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家的田地,原本就是从山林中开垦的,现在,退耕还林,又将从自然索要的田地还给自然。他们的父母在周边城镇找到工作,离他们更近了,陪他们更多了。他们的日子,有了温度;他们的生活,有了色彩。国家的扶贫政策如魔法棒般点开了他们生活的花朵和心中的花朵。 这一切,得益于一个好的时代。我很荣幸,记录了一群孩子从困苦走向童话般的美好结局。这个美好的结局,不是我这个作者给的,是这个美好的时代给的。愿我的学生,以及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沐浴这阳光和雨露,从此走向甜蜜,拥抱幸福。 |
郝周(获奖作品:《石头花》) 2015年的夏天,我着手准备《石头花》的创作。这个故事的绝大部分背景都是在公路上。为了收集素材,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找长途货运司机采访。为了深入了解乡下留守儿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我邀请一个留守儿童来我家,让她细细讲述她在乡下寄宿学校的生活。总之,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建立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我坚信,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的质感。 |
胡因好(获奖作品:《我的爸爸是药王》) 《我的爸爸是药王》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其实是基于我对当前“原生家庭问题”这一现实和热词的回应。作为“85后”的一代,我们是物质开始丰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也可以说是代际冲突最为凸显的一代。我自己作为其中一员,不可避免也存在原生家庭的问题。 我想,原生家庭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有幸福的家庭,也有不幸的家庭。但对一个成长于其中的孩子来说,相较于粗暴的盖棺定论,他一定更愿意真实讲述一个个交织着幸与不幸、欢笑与眼泪、困境与妥协、爱与挣扎的故事。 在写作中,我最大的努力是告诉读者,同样也是告诉我自己,每一个所谓的“问题”,都不应归于简单的罪与罚,而应被还原到当时之境、当时之情中去,以描述的方式而不是评判的思维,去厘清事情的全貌。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羞于表达的情绪和记忆哄骗,把一幕幕真实而宝贵的生活历程打包成简单的对与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