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妇女小说奖的赞助商百利甜酒推出了一套二十五册的图书(右图),以“正她的名”(ReclaimHerName)为名,大搞宣传,声称要替历史上曾用男名出书的女作家讨还公道,改回女名。
如,《米德尔马契》的作者乔治·艾略特,便改成了她的闺名玛丽·安·埃文斯,《英迪亚娜》的作者乔治·桑也改作她的本名阿芒蒂娜·吕西尔·奥萝尔·迪潘。
很多人大叫改得好。也有人质疑,这有什么意义?!
张冠李戴的封面
有读者发现,丛书当中的一本,封面用错了画像。
弗朗西丝·罗林·韦泼1868年用笔名弗兰克·罗林出版了《马丁·德拉尼的生平》,乃第一位出版传记的美国黑人。但在百利甜酒“正她的名”丛书中,这一本的封面人像却不是废奴分子和记者德拉尼,而是大名鼎鼎的逃奴革命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百利甜酒随后在网站上更换了电子版的封面,并声明道歉。
莫名其妙的正名
在该酒商的网站上,有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名赫然署着:“伊迪丝·莫德·伊顿(又名马伦·温)”。
这位伊顿正是华裔英美作家水仙花。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文教授、《成为水仙花》的作者玛丽·查普曼指出,水仙花一辈子可能只用男名马伦·温发表过一个短篇,正名本来正不到她头上的。
查普曼感觉,百利甜酒只想扩大覆盖面,所以硬要拉个华裔进去。人家本来用的就是女名嘛,哪里用得着正什么名。
她说,“正她的名”运动搞得很马虎。不仅瞎正名,而且宣传说是二十五部长篇小说,可里面又有传记,又有短篇集。
还有读者严正指出,既然为华裔作家正名,为什么不用她的中国名字水仙花,而非要正成她的洋名伊迪丝·莫德·伊顿。
查普曼说,水作家华名洋名并用,叫她“伊顿”亦无不可,但考虑到“正她的名”的运动宗旨,那还是“水仙花”更合适,因为在她那个时代,中国人在北美遭受着非常严重的歧视。
百利甜酒告诉《卫报》,要是水家后人愿意,他们可以再正一次,将伊顿改成水仙花。
先驱水仙花
水仙花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1865年生于英国柴郡,父亲伊顿是英商,与她母亲莲花开相识于上海。莲花开本来是杂技团老板买来的妹仔,作为走钢丝演员和绑在柱子上的飞刀活靶巡演世界,饱受虐待,幸而在伦敦为传教士特里富西斯所救,收为养女。
莲花开生了十六个孩子,五男九女长大成人,水仙花是老二。全家搬到蒙特利尔后,由于家境贫寒,小水仙花很早就辍学打工,渐露文采,后来果然做了牙买加记者,又到美国发展,1914年在白求恩的大本营蒙特利尔去世。
自豪的水仙花
水仙花的妹妹温妮弗雷德也是魁北克华裔文学的先驱,因为发现当地社会对日本人颇有好感,于是取了笔名夫野渡名。
但水仙花以中国血统为荣,以描写中国人的生活为荣。除了一篇散文处女作、七篇小小说和匿名发表的新闻报道,她所有的小说都署名水仙花,也基本都以华人为主人公,甚至这些小说的标题,也常常带着一望即知的中国特色,如《铁哥偷越边境》《宝珠的美国化》《水仙》《获奖的华人婴儿》《一个与华人结婚的白人妇女的故事》《一只中国小海鸟的故事》《她的华人丈夫》《明和梅的放逐》《帕特与潘》和《春郁太太》。
在小说《天山的心上人》中,水仙花写道:
如果天山是美国人,中国是禁止他进入的国家,那么他的大胆行径和惊心动魄的冒险将为许多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长篇或短篇小说提供灵感。他是一个英雄,光环肯定远远亮过杜威、皮尔里或库克。然而,他是一个中国人,美国是禁止他进入的国家,所以美国媒体只称呼他为“一个诡计多端的东方人,用一些‘邪门歪道和愚蠢花招’,躲避着我们勇敢而警惕的海关官员”。(石平萍译文)
她还在《回忆书笺》一文中说:
我以自豪的心境幻想在焚尸的木柴堆上逝去,一个伟大的精灵从火焰中升腾而起,他向那些曾经讥讽过我们的人们宣布:听着,中国人民是何等的伟大、光荣、崇高啊!(范守义译文)
所以,马虎的百利甜酒,请再为水仙花正一次名吧。
有时候,女作家用男笔名确实是因为社会对妇女的轻视和成见。但也有些时候,她们只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或是故意增加神秘感。
《哈里·波特》的作者乔安妮·罗林就是这样,她给自己取的笔名是没有性别特征的JK·罗林,可惜我们不解其良苦用心,非要把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罗林”改成女性化的“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