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童音声里送卢公

    徐廷华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29日   07 版)

        今年的儿童节刚过,忽然手机响了,铃声似乎很急促,我刚午睡醒来,眯着老眼看见屏幕上跳出老友张庆平的名字。近几天,他时有电话打来,告知我卢咏椿老师住院的情况,说病情无大碍,就在这一二天要出院。原本我们相约要去医院看望卢老师,因为疫情,医院严控人员出入,就改为待其出院后去他家中探望。

        等我接电话时,听到第一句话,如晴天霹雳,头脑“轰”的一声,一下子惊呆了。庆平低沉地告我,卢咏椿老师于6月3日早晨6点多钟突发心梗逝世。我呆呆地愣坐在床沿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得我不敢相信,半响才定过神来。一个活生生的老人因为喉咙里咳出一点血,住院不到一个星期,就这样悄然离开了人世,在孩子们节日的童声余音中离开了他一辈子热爱、执着的音乐世界。

        当晚,我和庆平赶往秦虹小区卢老师的家中吊唁。(江苏)省(南京)市音协的领导及卢老师身前的友好惊闻噩耗都纷纷赶来。简朴的灵堂笼罩着悲哀的气氛,两侧悬挂着一幅挽联。右边:心润我的祖国,留名艺史;左边:情呼千万雷锋,享誉中华。我知道这联中镶嵌进卢老师作词的两首唱响全国的歌曲,前一首是《这是我的祖国》;后一首是《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挽联出自前市音乐文学协会会长高安宁之手。望着卢老师穿着浅灰的夹克衫,淡蓝色衬衫敞露出紫红的毛衣,微笑着坐在庐山风景区的一张长条靠椅上的遗像,这是他身前最满意的一张照片,我深深地三鞠躬,不禁悲从中来,难以自抑,两眼有点模糊了,卢老师亲切的面影幻化成一件件往事,那么清晰,那么深刻。

        我和卢老师接触很晚,也就十多年,但我闻其名却已然有50多年了。第一次见面是在张庆平家中,我握住卢老师的双手,不住地说:“卢老师,久仰大名,久闻其歌”。他微笑着答道:“早知道你的名字,却不相识。幸会幸会”。这以后我们常联系着,有时在饭局上,有时在他家中,有时也受他的邀请,参加市音乐文学协会的一些活动。慢慢地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

        我逐渐知道卢老师是南京老城南人,祖辈早年久居中华门城堡东侧的一座恢宏的古宅里。他的音乐启蒙是受家族影响,他的伯父卢前(卢冀野)和姑父舒模都是音乐人。前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和教授,后者是新中国的音乐家、戏剧家。2011年由乔羽担当顾问、金波任名誉主编、晨枫任主编的音乐界三大权威人选编出版的《百年中国歌词博览》中,在800首歌词里有5首歌词,竟全与城南这座恢宏的古宅有关。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写作题材,于是对卢咏椿老师进行更深入的采访和了解,后来我写了篇《南京老门东一座古宅与五首唱响全国的歌》发表在报刊上。卢老师颇为满意,收录在他去年出版的《词路花雨》音乐丛书中。

        或许是出自大户人家,卢老师谈吐总显得彬彬有礼,十分儒雅,说话不疾不徐,轻轻地,平时话也不多,只要说了,都说在点子上。我认识他时,卢老师在中国词坛已然名声灼灼。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原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南京市音乐家协会顾问的他,从事歌词创作60年中,已发表近千首词作,获奖60多次,全国许多著名歌唱家都演唱过他的作品。成名作《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已为几代少年儿童传唱。

        记得有一次,卢老师和我谈起创作《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歌词的往事。

        那是1964年初,为了准备全校师生去雨花台扫墓,卢咏椿创作了一首朗诵诗《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后来他把这首诗寄给中国音乐家协会,竟然很快在《歌词》刊物上发表了。多年之后他才得知,当时选中这首词的编辑就是我国著名女歌词作家王健先生,可以说她是卢咏椿歌词人生的第一位引路人。

        不久,这首词被中央乐团的作曲家刘庄谱了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节目首播和教唱,很快风靡全国。《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歌曲》杂志和中国唱片社等单位同时选用。1964年,中央有关部门将此歌定为全国少年儿童清明节纪念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继而被收入全国小学音乐课本。1965年7月《歌曲》杂志评论员文章,把《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我们走在大路上》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五首歌曲,并列为“近年我国革命歌曲创作的新收获”。2007年,中宣部和中国音协合编的建国以来我国革命经典歌曲《颂歌献给伟大的党》又重新收录了这首歌。

        50多年过去了,这首亿万人熟悉的歌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只要在百度搜索一下,有关《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的信息就有一万多条。其中既有怀念这首歌而求索歌谱的,也有追忆唱着这首歌戴上红领巾的情景的,还有自录自唱发布这首歌曲录音的。全国许多学校老师们仍在教唱这首歌,有些城市还把它作为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活动的主题歌曲……这首跨世纪的少儿歌曲,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作品。

        那天,笑容一直浮在卢老师的脸上,他从容地回忆着他生命中一段独特的经历,似乎还沉浸在往事之中。这是卢老师唯一一次与我谈及他的音乐写作的成长轨迹,此后再没听他说起过。

        卢老师一生做人低调,为人宽容,待人真诚。他很少在大庭广众中,谈及自己的创作成就,歌词发表了,唱响了,获奖了,他也只是淡淡地微微一笑。在音乐圈里,他很少去议论品评别人,对人很真诚。在其1978年调入南京市歌舞团任职专业歌词创作后扶植培养了不少创作新人。决不像生活中有些人,仰仗自己出版了几本书或者发表了一些词作,就夜郎自大;凭着自己有点学问,就到处沽名钓誉,求功求利;借着自己获取的成绩和头衔,在文艺界颐指气使。

        一次,一家企业慕名找到卢老师,说电视台有一档节目要宣传他们企业,想请卢老师在原稿中增加些抒情色彩的文字。卢老师找到我,他对我说,工厂生活我不太熟悉,你长期在企业生活过,有这方面的体验,改起来一定比我强。我对卢老师说,人家是冲着你的名气来的,我可不能滥竽充数啊。他说,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应对人家负责,写得更好。你的文字我知道,又有工厂生活。话语中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后来写好后,厂家很满意。厂方给了卢老师一笔润笔费,卢老师连信封都没拆就给了我。我一再推辞只好收下。从这件小事,看出卢老师为人的正派、厚道。这样的事不只是在我身上有过,很多文友也都遇到过,都赞叹卢老师为人的真诚。

        如今卢老师永别了我们,他走得是这样的突兀,留给亲友的是无尽的伤痛和永久的思念,他一生保持书生本色,质朴内敛,不讲究享受,不以词坛权威自居。一如著名诗人王德安在《我不相信》悼念诗中吟咏的:“温文尔雅,大智若愚/成人之美,先人后己/你把这美好的成语/调和进你谦和的笑容/融汇进不疾不徐的步履”。

        卢老师,你走了,却将嘉言懿行、道德风范留给了中国词坛,将极富温度、洋溢着诗性的大量词作,留给了从他作品中获得过美的洗礼的万千读者和听众。在音乐的天空,卢老师的人格与智慧所凝成的光华,灼灼四射,永不泯灭。

        谨以此文,献与卢公灵前,表达我深深的哀思与怀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