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安大简与《天问》“伏匿穴处,爰何云”新解

    陈民镇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29日   15 版)

        屈原特种邮票·求索问天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编,黄德宽、徐在国主编,中西书局2019年8月,定价:1080元

        《天问》是一首奇诗。全篇凡一百七十余问,问天,问地,也问人事。

        类似的形式,又见于古印度的《梨俱吠陀》、古波斯的《阿维斯陀》、古希伯来的《圣经·约伯传》等域外文献。在《庄子·天运》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凡物流形》中,也有一连串关于宇宙生成、演替的发问。此类文本,饶宗颐先生称之为“发问的文学”。(见《〈天问〉文体的源流——“发问”文学之探讨》,《考古人类学刊》第39、40期之合刊,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76年6月)

        苏雪林女士认为,《圣经·约伯传》曾传入古印度,启发了《梨俱吠陀》,《梨俱吠陀》则启发屈原创作了《天问》。(《天问正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第29页)不过这说法并没有确凿的依据。

        不少人相信,屈原的追问是就着楚国宗庙中的壁画而发的。因此,《天问》所问,思维跳跃,且多碎片化。如若不了解楚国的神话与历史,很容易会茫然无知。

        在历代学者的努力下,《天问》中的碎片逐步被打捞、拼接,楚人心目中的宇宙图景与历史长卷呼之欲出。但由于文献的缺失,《天问》中的许多内容仍未有确解,甚至可能会被打上永久的问号。

        值得庆幸的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安大简)中保存了数量可观的楚国历史资料,可为我们认识先秦历史文化提供丰富而重要的线索。相关材料尚未完全公布,黄德宽先生曾发表《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载《文物》2017年第9期)一文,对这些材料作了简要的介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简)已经证实,《史记·楚世家》中的“穴熊”和“鬻熊”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司马迁记作不同的两个人,并不正确。而安大简楚史则进一步证明,所谓的“穴熊/鬻熊”实际上便是楚人的先祖季连。这意味着,“季连”“穴熊”“鬻熊”是同一个人的异称,《史记》将其误析为多人,并由此造成一些难以解释的矛盾。

        关于季连又称“穴熊”的由来,安大简是这么记述的:

        季连的父亲祝融派使者去找季连,结果怎么找也找不着。使者发现有一个人躲在洞中,问他却不做声,于是在洞口燃起柴火,想逼他出来。洞中的不是别人,正是季连。季连看到火害怕了,说了一个字:“熊。”祝融后来知道了,说:“是穴之熊也。”于是季连有了“穴熊”的称号。

        由于材料尚未完全披露,前因后果不甚清晰,但故事的主要脉络是明确的。“穴熊”是季连在某一阶段获得的称号,后人可能因此将其误分为不同的两个人。“穴熊”称号的由来,与季连藏身洞穴有关。由此我想到了《天问》尾声中的一问:“伏匿穴处,爰何云?”

        关于这句话,字面意义是清楚的:“伏匿”者,躲藏也;“穴处”者,指居于洞穴;“云”者,说也。意思是说:某人躲在洞中,在说什么呢?但背后的典故,却颇为费解。

        东汉的王逸在注解《楚辞》时说:“吾将退于江滨,当复何言乎?”说的是屈原本人退处江滨。宋人洪兴祖、明人黄文焕、清人贺宽、清末曹耀湘等在此基础上益加发挥,今人注本亦多沿承其说,认为此句是就屈原本人而言的,指屈原受到排挤,避居山野洞穴。不过,与《离骚》不同的是,《天问》句句有其典故,屈原自身的形象则隐退幕后,故将“伏匿穴处”理解为屈原本人的行为较为可疑。

        此外,清人徐焕龙认为“爰”通“猿”,“言己如伏匿穴处之猿”;清人蒋骥认为“此历叙楚国开国之贤君”,“言楚之先虽僻陋,而世有贤君,其可称者何事乎”;清末的王闿运亦认为“伏穴”指“楚先王处山林也”;郭沫若则认为“伏匿穴处”的主角是阖闾,林庚以为是楚昭王。(以上参见崔富章、李大明主编《楚辞集校集释(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48-1251页)不一而足。

        以上诸说相差较大,难以达成共识。且多是主观推测,并无实据。

        由于《天问》的尾声部分主要是在追述楚国先王,因此蒋骥和王闿运联系楚国先王是颇有道理的。如果考虑到安大简楚史的记载,我们不难想到:“伏匿穴处”的正是季连(穴熊),所“云”者,季连自谓之“熊”也。由于我们过去不知道楚人曾有过这么一个版本的先祖传说,故对“伏匿穴处,爰何云”一语不明就里。

        清华简《楚居》记载,季连曾抵达“穴穷”这个地方,联系安大简,可知穴穷当即季连得名“穴熊”之地。此前,李守奎等先生在讨论穴穷这一地名时,均已注意联系《山海经》中的熊山。《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在“熊之穴”出入的“神人”,可能便与穴熊的传说有关。

        同样是在《中次九经》,还出现了《楚居》中季连所降临的騩山。按照《楚居》的描述,季连降临騩山,是楚国历史的起点。《中次九经》所记,对应的是岷山山系,在今天的甘肃、四川一带。我们知道,关于楚人的来源,向来有“西来”之说,即自西北地区而来——这也正是汉藏民族共同祖先的居地。楚人在进入沮漳流域之前,落脚于丹淅之会,似是沿汉水、丹水一带而下。从楚人迁徙的路径以及《中次九经》中騩山、熊山的位置看,楚人的先祖确有可能是自西东进,最终在江汉地区拓土始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